文/叶秋臣

对于灵长类动物,其实大家早已并不陌生了。

在经典电影《狮子王》中,我们认识了山魈拉飞奇,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

...

在系列作品《人猿泰山》里,男主角自小就是被猩猩抚养长大,这种灵长类动物也在诸如《猩球崛起》和《金刚》等电影中被广大观众熟知;

...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也将灵长类动物融入其中作为主角呈现,便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齐天大圣美猴王,斗战胜佛孙悟空;

...

平日里聊天时,大家会用“猴赛雷”来表达很厉害的意思,会使用悠嘻猴当作常用表情包,会购买大嘴猴品牌的服装和周边。

...

但即便我们已经对灵长类动物如此的熟悉和喜爱,却依然只是揭开了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人也是在看完BBC和西瓜视频联合出品的《灵长王国》之后,才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未知的奇妙和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这么多不认识的值得去探索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生活和文化竟然能够如此有趣,真遗憾没能早点看到这部优质的纪录片。

这绝对是一部豆瓣预定超9分的作品,真心不容错过。

1.智慧

好多观众在看到灵长类动物展现出的智慧后都表示非常惊讶,其中胡须卷尾猴掏蜥蜴和开腰果的短视频,点赞量就超过了6000+,播放量也超过了120万次。

...

这些聪明的猴子不仅仅只是用石头去砸开硬壳食物取得果肉这么简单,它们还需要找到特定的角度去完成。

...

猕猴与人类相处久了,甚至能够把他们的头发当成牙线来使用,并且还深谙其道。

...

它们懂得像人类一样使用工具,并且在过程中还伴随着不断的改进和思考,可以说真的令人非常震惊了。

...

灵长类动物们使用的工具,不仅限于身边的物体而已,有时还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比如蜘蛛猴就可以用尾巴勾住树干,完全承担自己的重量,并借此在丛林间“飞檐走壁”。

...

除此之外,灵长类动物也懂得如何去创新。

狐猴会通过生活经验将甲酸物质和口水混合制作成特效的“除虱药水”,让自己免遭瘙痒的折磨。

...

黑猩猩发明了只属于自己种族的手势语言,就像其他的技能一样让后辈们通过互相学习而代代相传。

...

同时,灵长类动物还明白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去生活,比如蓬尾婴猴就能根据自己留下的尿液味道找到回家的道路,这一特性让其即便在夜晚也能穿梭自如。

...

使用工具、经验创新、利用优势……似乎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灵长类动物做不到,不愧是我们最近的“亲戚”。

...

2.家人

只有少数的灵长类动物喜欢独处,大多数都是团结合作在一起的大家族。

...

叶秋臣看到它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的画面时,其实内心非常感慨。

...

那一刻你也许会短暂地忘记这只是动物而已,因为相似的场景似乎也在自己的身边发生过。有些寒冬只是身体发肤的冰冷,有些寒冬却是从心而发的冷寂。那时的我们,就像它们一样需要拥抱在一起交换彼此身上的温度,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都需要不离不弃的陪伴来给予慰藉。

...

大概是因此而代入了太多的主观情感,在看《灵长王国》第二集时明显感觉到它们与人类相似相仿的情感特性。

比如黑猩猩也像人类一样爱护自己的家庭,虽然样貌长得很凶悍,但对于妻儿也有着独特的一抹柔情;黄狒狒的家人会来拯救被花豹追逐的同伴,就像落难时需要雪中送炭的人一样,只有真正的家人才会在千钧一发之际帮助我们脱离险境;还有一部分灵长类动物会帮助同族的家人照看孩子,在蟒蛇来袭时保护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对应到人类身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

人类,本质上也是灵长类动物。

所以在这部纪录片里,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的猩猩、猴子和狒狒们,但其实最应该深入去思考的,是我们身为这些动物的同类,应该为它们这些“家人”做些什么。

...

3.共存

虽然我们在《灵长王国》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其实大多数都在面临灭绝的危机。

残酷,但现实。

...

你会通过它们的轨迹看遍世界各地的美景和风光,但与此同时也会意识到也许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或是某个还未被发现的小岛上,可能正有某一种灵长类动物在走向逐渐消亡的命运。

...

其实某些灵长类动物已经和人类相处得非常融洽,除了准备必要的食物之外,甚至还为它们准备了专门的游泳池。

...

我们还可以看到,纪录片中的灵长类动物有些并不怕人,甚至在摄像机下也可以进行日常的生活。

...

但也有人类因为自己虚妄的贪念,对它们进行残忍的杀戮,偷猎者对大猩猩的所作所为令人触目惊心。

...

对于《灵长王国》中提及的关于“共存”话题,叶秋臣有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不仅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共存,还有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共存。

BBC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客观理性,这也是纪录片应该保持的原则,就是不要为了达到观众的某种情感共鸣而过度煽情。

在《灵长王国》第三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对灵长类动物的残杀,也看到了部分灵长类动物正在加速消耗着其他的自然资源,比如它们通过使用工具所以过度开发了小岛上的贝类。对于这一种贝类而言,它们就变成了另一种正在面临危机的生物,完全成为了被偷猎者杀害的另一种“大猩猩”。

由此我们进行的思考并不仅限于人类应该如何与灵长类动物共存,而是所有动物之间如何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

第二,只有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其实保护灵长类动物的前提,是做到足够了解它们,比如生活和交流的方式,以及它们的习性和文化。为此人类也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甚至有人研究这些问题超过了10年的时间,只专注于某一个种类的灵长类动物;还有的爱好者为了一睹心中所想所念而努力了40多年,只是希望灵长类动物这样的特殊风采不要被世人轻易错过。

...

有人说若是与动物们的距离走得太近,反而变成了另一种过度的干扰,但这一点也是要辩证去看的。如果没有深入去了解,那么它们的特点便不会被知晓,也没办法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它们的存在。

...

另一方面,就是记录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些科技发展之下产生的手持摄像机和无人机等设备,我们便无从知道它们的文化和生活。没有人类足够的技术去支撑,它们也只是独自精彩地活着。

人类与动物们的相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是即便理性规避也无法彻底摆脱的境地。有心逃离不如思考如何能够和平共处,带着善意的了解,相比其他不纯粹目标的接近,已经算不得干扰的范围了,甚至是另一个程度的帮助。

虽然人类因为发展而占用了它们生存的空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与人类更加和谐地共存。

...

第三,科技和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

就像没有摄像机和后期制作的话,我们也看不到《灵长王国》一样,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许多灵长类动物被迫失去自己的家园只因这块区域要被人类开发,它们本来能够随意生活的地方却被一条公路隔开,因此每次跨过都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人为此而不断努力着,他们通过在空中搭建桥梁让动物们能够更加安全地通过。

...

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需要正反两面去看,任何事物似乎都有这样的属性,不能盲目去摒弃某一边,而过度强调另一方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其实真正非对即错,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事情太少了。

万事万物,都需要在一个度内的“平衡”。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