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希望留下一点印记,此时此刻因此剧目的心境,写给未来。
何时开始
因为工作和学习,很久没有追剧了,豆瓣主要停留在“豆瓣读书”板块。但是APP里只留有豆瓣主APP,于是有几次刷豆瓣,都刷到该剧的讨论贴,刷的多了,也就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启示,要我一定要看这部剧?
于是,2021年元旦的晚上打开了这部剧,一直看到凌晨4点多。
第一触感:渴望爱。
这部剧充满了情与爱。兄弟之情,母子之情,朋友之情,明恋情缘,暗恋情愫……即便是悲伤,即便是痛苦,但是也被满满的爱意包裹着:母亲对德放弃的大学的失望,丹对德最终坦白却依旧做朋友的失意,欧儿对德心意迟迟无法确认的失落……幕幕皆苦,却幕幕有爱。爱如潮水,将我包围。
也许不得不说,人生即便被爱填满,也未免伤心。所以,当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可否看到另外那一面的爱与情。
第二触感:细腻之心。
看完5集电视剧以后,意犹未尽,于是打开花絮纪录片继续嗑药。很难想象,一部正剧9.3分,花絮9.8分的片子,是激发了怎样的共鸣与同理心。
导演显然是有非常好的记录习惯,在拍摄伊始就做好了所有经过、会议、背后故事的视频记录。这一点也是我日常非常推崇的事情,就像《蝴蝶效应》这部电影里说的,日记能带我们回到当时当景当情。——这也是我此时做这个记录的初衷吧。
近一万人打9.8分的纪录片,果然是表现出了导演超凡的细腻,演员全勤的投入,团队如家人一般的融洽,甚至是犹如天助的意外和即兴演出。这部剧就如纪录片里所展现的,它本身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生命,自然增长,具有着强大的爆发力和感染力。
有几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超出第一次看原剧的感动:
1. 哥哥在天台被德告知喜欢欧儿,给予的正能量鼓励,以及最后即兴发挥,别吵醒妈妈那段,演员在角色里这真的是演员超凡的自我认知。
2. 欧儿被柏石表白时德哭泣,拍摄时时PP给予情绪辅助;以及欧儿和柏石在一起听到音乐响起黯然神伤,拍摄时时BK给予情绪辅助。这种剧中人相互给予情绪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被震惊了,只能说明剧中人不是剧中人,是当事人。
3. 片尾,导演希望有一个日落的背景,而当天去岛上时天气并不好,直到大部队终于走到了最南端的时候,太阳出来了,陪伴着拍摄组完成了完美的ENDING,实话说,我也默默留下了祝福的眼泪。
4. 导演和摄制组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较少去谈论技巧(当然我相信技巧很重要),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讲能量的碰撞,融合,情感的输出。“不要试图理解它们, FEEL IT!"
整片都是非常经典的心理学教程,却完全超越了理性,充满了灵性。
第三触感,我的行动与动机
看完这部剧以后,我和所有痴迷的姐妹一样,采取了很多的非常的行动,值得自我观察:
我将其发给所有的亲密朋友,并反复的催促他们看,为了降低他们行动的难度,我会直接给到连接,并告诉他们豆瓣得分,并将其他人的评论发给他们看,“勾引”他们看。——我希望他们在中国更火,有朝一日来中国进行见面会。
在网易云上听专辑,反复听。
将海报作为手机屏保。我发现打开手机心情都好一截。
我破天荒的将B站放了手机首屏,为了发弹幕,做完了B站的题目成为正式会员(我以前最讨厌弹幕……)
科学上网,关注PP,BK, BOSS的INS,并搜索最新新闻,打开了官方周边购买网站(可是早就抢光了等不到我),于是在某宝下单买了FAKE版的同款卫衣,以及1月30日的线上见面会门票(突然发现我并不懂泰语)
开始做普吉岛攻略,准备疫情过后第一个奔向那里复游打卡拍摄地。
甚至考虑给导演写邮件……
学习泰语想了一下,还是算了
……
行动= 期待*收益。我发现自己是个行动力很强,并且很有能量的人,喜欢一个东西,就会做到极致。(当然和很多姐妹比起来,这不算极致了,只是我能力范畴的极致)
最近,每当我做完一个作业,读完一个章节的书想要休息,我就会打开有关BKPP的视频,又或者重温一下剧中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奖励,就好像它是一个快乐的温床,我可以轻松倒入躺在其中(就好像他们两人在海里那种海星躺),享受被爱包围和充盈的感觉。
精神充电,也不过如此。
非常期待3.11日的第二部,我用所有报道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