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档节目在飘飘朋友圈人气颇高。
每期播出,一多半同事都在聊,边聊还边更新自己的歌单,特别是表哥,刚播第一期,就为它倾情“带盐”。
要我说,主要是这节目打破了以往很多综艺开局高分,后期疲软的规律。
热度逐渐攀升,还频频出现在热搜榜上。
评分也不降反涨,开播7.1分,四期过后,评分竟一点点升到了8.1。
可以说是今年夏天国综的一匹黑马了。
对,说的是——
《乐队的夏天》
飘飘忍不住为它终于出圈感到欣喜。
毕竟,这国产综艺早该刷爆朋友圈。
“低开高走”虽然少见,但,也不奇怪——
这档综艺,算是集齐了爆款节目必备要素。
啥要素?
定位,剪辑,综艺感。
节目要做什么,很明确——
让不同风格的31支乐队,角逐中国HOT5乐队。
做某一专门领域的综艺,首先要有要够专业。
此前因为不够专业而被群嘲的例子,不要太多。
《乐队的夏天》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堵住了众人的嘴。
看下三个分量够重的大咖:
词曲创作人高晓松、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唱作人吴青峰。
当然也有被人质疑音乐水平的马东和乔杉混了进去。
但他们不是导师,也不带队,只是一个纯·乐迷。
而且,在调动氛围这件事上,马东和乔杉更是擅长。
乐队的去留也由现场观众决定,嘉宾只是一个解读者。
31进16阶段,要从淘汰的队伍里选一个角逐仅有的名额进入第二赛段,马东自知对乐队不够了解,选人和出题的事情也不瞎搅和。
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更专业的大乐迷来做。
剪辑也不魔鬼。
参加的31支乐队,有很多都是响当当的叫得上名号的、出道多年的老乐队。
痛仰乐队、面孔乐队、新裤子乐队、反光镜乐队……
风格也多种多样,摇滚、民谣、Funk(放克)、朋克、英伦、流行……
有些老乐队一登场,台下台上嗨成一片,但,一定有人是一脸懵的。
节目组在剪辑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痛点,把科普做得很到位。
乐队历史+表演+点评,一条流水线下来,不认识的人也对他们了解得七七八八了。
科普乐队还不够,还要给大众普及相关乐理知识。
比如听音乐,很多人听到反拍时连拍子都打不对。
张亚东现场带节奏打拍子——
专业度够了,但毕竟是一档综艺,还要考虑综艺效果。
不然,就只能是一个在小圈层里自嗨的综艺。
看到有马东、吴青峰,飘飘就知道这节目不会无聊。
青峰听完旺福改编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后忍不住伤感地哭了,随即又会把现场气氛带回来——
没有
我就只是想要炒新闻而已
马东立刻补刀:
有没有考虑把他们纳入团员
反正苏打绿也不准备干了
青峰刚还笑嘻嘻,立刻mmp,起身一套阿里山无影脚把马东揍到投降认输,然后气鼓鼓地翻了两个白眼。
你能想象这是综艺录制现场嘛。
乐队之间的互怼就更猛了。
第一期开始,前辈级别的人登场,有人赶忙上前帮忙拿琴招呼,盘尼西林乐队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这点儿出息真的是
能玩儿好摇滚乐吗?
对前辈不谄媚,对后辈也不心软。
偶像乐队登台,服装一致,口号一致,就连鞠躬幅度都一致。
可,没实力作出花儿来也没用,坐在台下的人根本不吃这一套:
这不行啊!这唱得也不行啊!
有意思吗?这其他全是Program
爆款三要素都有了,这节目不火都难。
其实,上面那些都是花架子,有真本事才是练家子。
一档音乐类综艺,最主要的,是拿出好的音乐。
而这,恰恰是这节目最不缺的。
第一赛段,31进16,不少乐队的表演都可圈可点。让飘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支90后的乐队,盘尼西林。
最初印象深刻,是因为主唱的毒舌。
毒舌到什么程度?
节目组赠名:实话喷射机。
能说不能说的,别人想说不敢说的,他都毫无顾忌,机关枪一样突突突……
太难看了吉他
什么玩意儿
编曲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思考
毒舌到这种地步,要没有两把刷子,简直是啪啪打脸。
不过,很快他们带来的一首《雨夜曼彻斯特》,证明飘飘多虑了。
盘尼西林是玩的是英伦摇滚。
主唱小乐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演唱技巧,也没有什么抓人眼球的动作。
就只是抱着吉他,轻轻晃。
但嗓音独特,唱腔慵懒,一张嘴就让人仿佛一瞬就置身英格兰。
高晓松听完,直接给到了封顶的10分。
因为他们的表演,让高晓松想起了枪花(Guns N' Roses)的《November rain》,想起了那些伟大的唱片时代。
看完表演,飘飘不再觉得他“敢”怼别的乐队是因为逞一时之快。
他确实是经过了思考的。
他们的表演后半段没有一句歌词,将近两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穿插其中的独白,就只是在弹奏。
现场其他乐队听到中途直接惊吓脸:后面这段有点敢玩儿。
但事实证明,在这歌曲意境里的这段器乐solo,不仅不会让人觉得长且冗余,反而会让人意犹未尽。
不仅有对编曲的思考,还有对歌词的思考。
有朋友也曾建议这首歌他用中文写词应该能更火,他不愿。
表演结束,高晓松也给歌词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主唱:他提的意见很好,但我不会改。
改了就不是我写的了
你看,在音乐这件事上,他们有着自己的坚持。
但,这才是乐队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出道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老牌乐队。
比如贯穿很多人的青春的老大哥乐队,面孔乐队。
面孔乐队是中国第一代摇滚乐队。
1994年,面孔乐队里的贝斯欧洋红磡场馆和魔岩三杰一起,震撼了整个香港。
而今年,是面孔乐队成立三十周年。
三十年里,他们从未离开过舞台。
面孔乐队登场,一首《梦》,吉他声一起,瞬间就把人拽回了那个光芒万丈的摇滚时代。
就连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飘飘都忍不住要红了眼眶。
有人可能会问,明明已经做到了国内乐队的老大哥地位了,为什么要来参赛?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这也是曾经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民谣歌手老狼的疑问。收到《我是歌手》节目组的邀约时,老狼一度是拒绝的,不愿露面。
“我一把年纪了,参加这个干嘛?”
当时,高晓松力劝:
参加这节目不为别的,只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当年有这样诗一样的民谣。
到了痛仰、面孔、反光镜这样的老乐队这里,是一样的道理。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但年轻人不曾听过我们曾经有过的优秀的音乐,未免太过可惜。
玩乐队酷不酷?
酷。
但酷,也就等于小众,就意味着赚不到钱。
当乐队们第一次有了这么大的舞台,他们是局促不安的。
他们第一次被推到这么多灯光前,学着去接受一些很不酷的比赛规则,比如互选对手PK,比如必须改编他们觉得不酷的张杰的歌曲。
但这就是比赛规则。
但谁也没想到张杰的《只要平凡》被刺猬乐队改编出极强的爆发力。
尤其是鼓手石璐那段rap,可以说是全场最高光的表演。
当你能够去拥抱自己觉得不酷的那些歌曲,这件事本身就很酷。
所以飘飘不太赞成乐评人说的:乐队们都不太知道该怎么比赛,不知道怎么在这样一个竞技的舞台上保留艺术魅力的同时,赢得比赛。
他们痛爱舞台,怎么会不知道怎样调动听众的情绪?
与其说不会,倒不如说不肯。
这也是飘飘见过的,最“随意”的比赛。
他们一点也不怕“死”。
第二赛段,明明是最激烈的1V1改编赛,赢的直接晋级,输的就在淘汰边缘。
他们却不屑于田忌赛马、投机取巧地挑选一个比自己排名靠后的对手,只为在节目中多苟活一轮。
他们也不屑在台上争夺先手后手的出场顺序,而是用儿戏般的划拳,消解生死场的肃杀。
海龟先生划赢了,却一脸呆萌地问对面的旺福:你们想先还是想后?
队友们的反应不是嫌他“见色忘友”,而是由衷地为他鼓掌。
你能明显感觉到,在这里,有另一种价值高悬在世俗成功之上。
比排名更重要的是音乐酷不酷,比输赢更要紧的是风度优雅。
淘汰?
管他的,自有珍重你的人为你扼腕叹息。
飘飘的确没想到,能在2019的一台综艺里,品出把酒当歌,志同道合的魏晋风流。
但,潇洒归潇洒,多少有点"被迫避世"——
不止是他们自己坚持不从众的原则,连大众也认为,他们就应该是小众的。
为什么?
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公,给乐队的机会少,市场更爱大明星,观众一边痛骂流量艺人,一边不给实力派关注。
畸形市场下,人们总认为,实力和“低调”应该划等号。
小众,只能越来越小众。
那么老牌的乐队
他们都特别拘束
因为资源的配置不公平
给乐队的机会就是太少
都是大明星流量艺人
就非常俗
但是这是现实
大家就是要流量流量
《乐队的夏天》无疑是在苦心孤诣地为乐队制造流量。
可事实是,每当有小众音乐人上节目大火,就有一群自称爱他们的人,哭着喊着要脱粉。
为什么?
与其说他们喜欢的是乐队,倒不如说是“我和世界不同”的高贵逼格。
我私心并不想同样被更多人喜欢
不想让我的宝藏乐队上热搜
私心还不想让痛仰被那么多人认识呢
我怕以后开火车人更挤了
我们该做的,应该是把流量还给乐队,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更大的一席之位。
而不是为了满足自私藏着掖着,让好的音乐永远小众,永远地下。
商业和文艺并不绝对对立。
从小众走向流行,也不是自毁长城。
一个综艺节目,更杀不死摇滚精神。
别忘了音乐的初衷就是被听见,蝉鸣的夏天,谁要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
中国乐队的夏天,真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