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能作为一种无可比擬的同志电影类型,除了色泽的綺丽、典故的运用,以勾起我们对美好义大利电影的联想外,其中便是对残缺美的使力,《男朋友·女朋友》如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亦如是,前者在残缺中见圆满,后者在融通中现残缺。这种残缺美绝不仅止於恋情的不能圆满,更彰显了生命——也就是存在残酷的本质。

我不会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同志电影中的封顶之作,这太鄙薄整个台湾电影產业的欣欣向荣,也不够重视那些二十一世纪初,以男同志审美为骨干的剧作——那些俗气却极具代表性並体现了某种事实的那些低成本电影。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確实有其难能可贵之处。

影片大体分为两个成分1987年与而今,影片篇幅最大的当然是前者,但后半的演出与剧本更將整个电影脱离了唯美言情的罗曼蒂克电影;虽然本片就算前半也有极大的可观之处,亦有其艺术成就,但在后半,却彻底的与那些年、少女时代、打喷嚏为主,毒害影视產业的垃圾青春电影切割,昇华並且提炼出了对於时间、生命的感发。

前半的演出,將青春期带给人们的苦难表现的入骨三分。两个角色分別体现了代表编导演的两种理想的「我」,与一个理想的「你」的典型,但其实一如也。理想的「你」是被爱的那个、天真自然、阳光活泼,而其中愚蠢,更是一个能够成为理想的被爱者的重要要素。所谓理想的「我」大体如下:

一者是怀抱不著边际的幻梦,天然任真且疏狂的我,这样的人格自认是不会有人懂得,却毫不掛心的奇怪而独特的我。我们都不想被任何东西束缚,但生於人世,譬若生於天牢,四肢的伸展亦不为我们决定,只能作为玻璃罩內的玫瑰而非小王子,这个我便是尚未经人世而还未被剥夺作梦的资格的我。在电影院中,王柏德满怀希望的说:「我长大后想拍电影,我们一起考去台北读电影系!」此时的他们,满载著对未来和广大世界的美好想像。

一者是负责仰望、负责心碎,將一切视为可以被挥霍的资本尽情投入,什么都不要只要用尽全力的去爱去心痛的那个我。这种我尚未认知什么叫做成本、什么叫做投资报酬率,仅將一切都投注在浪漫而妄想的綺梦中,虽然自哀自怜,但却不曾有悔。这种我的刻画,在张家汉漫无目的的衝向马公时,达到了最为完整的刻画,这种不记回路的情思,就如同《末路狂花》中女主角义无反顾的衝下山崖一样,不切实际,確是我辈的衷曲。

...

这种义无反顾亦是苦难之源,是万劫不復。张家汉知道自己的处境是既光明且黑暗的,最痛苦的莫过於一点点的幻想再加上一点点现实的跡证,让他错认一切是可能的、只要不断的付出,所有的苦难都会变得有意义、都会有回报。王柏德的痛苦也一样,是既光明却又黑暗的。观者或以为只有张家汉是付出的人,其实不然,只是他表达的更崎嶇。王柏德在他身上发生了他所害怕的事,他明白他根本没办法承受,也相信张家汉会因此受苦,是以他疏远、他道歉,虽然千般掩盖仍旧在浴室里泄漏出了无法掩盖的心意,这更让他感到自责与內疚,更加坚定的去远离他,这也造成了张家汉更大的痛苦。

他们两个都想逃,张家汉在马公想逃到一个没有王柏德的地方,想藉此永远断除妄念;王柏德也想逃,他逃回家,想要摆脱张家汉的爱,也想逃开由自己而起的心碎眼神。然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两人都充塞了整个宇宙中,又怎么能逃的开呢?

对这两个受苦到极点的人来说,只要能够稍微舒缓一下、稍微减轻一点,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不论是哭诉、不论是滥情、或是吸毒,这都是我们常见的生命样貌。他们只希望能够减轻一点的就好。为此,张家汉走向了学弟,並不有任何情色的意味,只希望有个同类人,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来对诉说,他希望的根本不是那个问题的答案,他根本不在意答案是什么,他只希望能够诉说,藉由诉说来暂时卸下心房里的重担,希望能有另一个人来分担他的苦痛:在公园遥遥无期的等,等待时越发蓬勃的绝望迫使他接纳了阿伯给他的热汤、包子,最后是如兽一般的慾望,他也接受了,张家汉想用这种糟蹋自己的方式来转移痛苦的焦点(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对《孽子》的取法)可能是对年轻生命对老朽本能的排斥,也可能是根本没办法消解他的痛苦。於是他推开、他大喊:「你不是他!」,是的,他始终不会是能够消解他痛苦的人,始终不是王柏德。

纵使编剧让两人的恋情终得圆满,但那种残缺,却因此而更为放大。义山诗云:「蜡炬成灰泪始乾」,二人的恋情不曾断绝,隨之而来的苦难亦与二人纠结到如今。如今,已不復昔日的华美,失却了昔日不得伸张但漫溢青春生命力。birdy一句:「其实我当时是很爱你的。」更是使人痛心,家汉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等,原来是比枯等更让人痛心的浪费,我们本来能在过去便可以成就我们的恋情,或让它早夭,但却连能成熟生长都没能。浴室中,王伯德的「对不起」,那是比什么都来的痛,是他自己杀死了他们青春的爱情。

「一寸相思一寸灰」阿汉与birdy在青春期燃起了最盛若琉璃光的爱情,也是最淒凉而惨澹的结局。在成长时,时间烧尽了相思,只余可哀的灰烬,这便是我们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所看到的。最烂漫的春光、最无知的期望、最无望的等待、最伤人的告白,等等都编造出了我们的青春,亦预示了我们的將来。我们说这《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体现了存在残酷的本质,便是导演將一切青春的美好轰轰烈烈的呈现给观眾,又一步步地打碎。世界上的好物都是不常在的,更何况是其中最珍贵的青春?有的人的青春在16岁就死了,什么都没留下。

「如果你给我的跟给別人的一样,那我就不要了。」

阿汉和birdy的青春死在了彼此手上,但给彼此留下了一首灿烂而哀感的诗篇,老了的他们仍在吟咏,虽然早已走味,不过曾留下什么那么似乎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