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邑人电影院
《绿皮书》获奥斯卡奖,业内业外均不以为然。业内人士认为他炒冷饭,创新或理念没什么新梗,业外的黑人群体对于这个翻旧账似的精神礼物并不买账,半个世纪前的种族歧视的种种屈辱,的确会引起这个已经有奥巴马总统胜出的群体极大的不适和尊严被挑衅感,众口一辞地嗤之以鼻理所当然。

然而,作为国外的观影者,却能从片子里观察到人性的弱点,汲取到精神营养。并从黑人男二号的自重男一号的微妙转变中读懂了影片的普世价值。他获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讲了什么?用什么刺激了受众敏感的神经,并引起同频共振。

女儿推荐这部片子时说:挺深刻,值得思考。
典型的公路片,围绕黑人钢琴家男二号和他雇佣的一个白人司机男一号的一次南巡表演路程中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影片的脉络。
黑人钢琴家男二号是孤独而痛苦的。

他的孤独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他有着回不去的阶层和融不进去的种族文化硬隔离,他的痛苦源于精神的觉醒,和求之而不得的人权平等。
优雅的举止,洋溢的才华都无法溶解根深蒂固的肤色歧视。上个世纪中叶,白人主宰的主流社会热情地接受他的才华,欣赏他的精湛的琴艺,然而,却不能够接受演出间歇时黑人钢琴家使用他们的房子里的洗手间,当那个白人胖子客气而冷漠地遥遥指向黝黑的林子里的一个给黑人用的简易厕所时,成功地激起了观影者感同身受的愤怒与屈辱感。对于男二号宁肯来去一小时也要坐车回宾馆去洗手间的坚持暗竖拇指。

他不仅仅是为了享用一个干净卫生的洗手间,而是在力争一种平等的人格和权益。当固有的观念无法逾越和变通时,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维护了自尊。
别人怎么待自己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怎么对待自己。不让用洗手间,喜爱艺术的白人就得付出等待一个小时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讲,双方过招,打了个平手。
在巡演途中,越往南走,绿皮书的使用价值越明显,男二号不得不按照绿皮书的索引住在专门接待黑人的旅社,他们不能随便到白人的活动区域。男二号拒绝了旅社里他的黑人同胞邀约的娱乐活动而被视作异类,他去酒吧只是想像普通人一样喝一杯,却被白人青年无理由殴打。
片中,男二号一次次想努力突破绿皮书的约束,却一次次被白人甚至白人警察的莫名其妙的人格优越感拉回现实。

男二号在自己的家里是真正王者,刻意营造的带有补偿心理的高高在上的座椅,精美高档的装修和摆设,以及高薪聘用的外国管家等等,无一不实力展示他的富裕与优渥生活。他本来已经凭借实力得到了许多白人和他的同胞们永远无法企及的贵族生活。然生活在他自己营造的王国里他又是极度孤单寂寞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真正的身心的充分自由。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非得去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南方搞巡演,为什么屡遭不公平待遇仍然要去尝试突破藩篱的根本原因。影片没有明确让男二号表述什么,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受众去思考和回答。
该片的首尾有意做了呼应处理。开头男一号回家时嫌恶地扔掉了妻子给两个黑人工人喝水用过的杯子,结尾时当男二号带着酒在圣诞之夜敲开男一号的家门时,男一号又惊又喜热情地拥抱并把他介绍给了家人一起吃饭。从不能容忍黑人进家并用杯子,到邀请黑人男二号一起跟家人用餐,男一号的心理路程实现了质的飞跃。
男二号的不懈努力,终于见到了明媚的曙光。
应该说,巡演途中男二号一路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男二号的善良与自重,让男一号深受触动,并发自内心的有了认知和觉醒。这一路他也从当初只当司机的约定而变成了男二的拥笃者和实力保镖。因此,结尾处两个人的拥抱才会充满了高于人性的接纳与令人动容的真挚友情。

男二号凭借自己的魅力和努力成功地获得了一个白人的家庭友谊。
或许,这部电影的积极之处在于典型如男二号似一根杠杆,撬松了横亘在黑白肤色之间互相敌视的磐石,推动了美国历史前进的车轮。
这部片子的贡献还在于,出了影院,意犹未尽。其实,观看美国的电影,每一部片子都有极其明显的美国文化输出痕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傲慢和优越感并没有从美国人的骨子里消除,在世界各地,“我是美国人”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为什么?你懂的。
从这个角度讲,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力自信的引导和输出才是美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战略规划。
国内网络这几天在热炒一个自称东北人的中年妇女在火车上肆意辱骂别人的视频,今天这个女人在衡水被铁路公安控制并做了移交处理,网络呈现淹没一切的一边倒的赞同,主要原因还是国民尊严得到了快意维护,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国民的集体尊荣感。
同一天的早上,开车去市民中心,途经森林逸城一处狭窄修路地段,仅能一辆车通过,对面行驶来一辆出租车,以往的经验是出租车一般不会惯着别人,因为他们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我远远地就踩了刹车,但是对面的车很明显地靠边并示意让我先行,错车时我挥手致谢,身后传来出租车的鸣笛回礼,那一声很温暖也很开心,是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隔空问候,也是一次充满善意的量子纠缠。
绿皮书的贡献在于,暗示了这个世界没有高贵的阶层,只有高贵的灵魂。
尊重别人是最高级的自尊,因为,这份自尊散发着高尚灵魂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