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又露獠牙。

河南禹州,7岁女童的眼睛突发红肿,竟是被三名男同学强塞纸片,数量多达几十张。

辽宁大连,13岁男孩对同小区的10岁女孩,杀人藏尸,事后还向其家属惺惺作戏。

...

...

一个现象,已经膨胀到我们无法忽视的阶段:

孩子,对孩子的戕害。

幸好,国内的关注正日益聚焦。

前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少年的你》,余震犹在。

后有即将上映的它。

而且这次,更黑,更狠。

《误杀》

...

今年贺岁档最先露头的作品,也是Sir目前最期待的作品。

文本、阵容,双保证。

改编翻拍自印度高分悬疑片《误杀瞒天记》(豆瓣4w人评,8.5)。

监制陈思诚,“唐探”宇宙缔造者,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类型导演之一。

主演之一,他最熟悉的肖央。

此外,谭卓、陈冲两大演技派女星“左右护法”。

导演柯汶利,马来西亚华裔,奥斯卡最佳实景短片提名。

以上这些人凑一起,基本保证,不会差。

但最让Sir眼前一亮,是电影刚放出的前期物料:

三款海报、两支预告片。

信息量高得吓人。

Sir敢说,野心大了——

陈思诚怕是要打造一个比“唐探”更肃杀,更成人的电影世界。

...

铁锹、公路与剪刀

陈思诚最爱干什么?

把对世界的洞察,埋在复杂线索的角落里,让你随着电影抽丝剥茧的同时,感悟层层深入。

用悬疑,拆解人性。

而通常,这种拆解,在电影上映前就开始了。

《误杀》的所有物料,围绕预告片中一句话。

在Sir看,就是电影的题眼: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

谁是孩子?谁是禽兽?

禽兽,还是孩子吗?

答案,又要在海报里找。

三款海报,由简入繁,犹如电影的启示录,善恶轮廓逐渐清晰,意味也随之触目。

第一款 玩概念

...

儿童黑白简笔画,寥寥几笔临摹出一桩残忍凶案。

父亲牵着女儿,旁边一个男孩头部流血,躺在地上。

铁锹也沾着血,是凶器?

还打算把男孩埋在树下?

想简单了。

这幅画里没出现的作者本人,才是关键。

结合剧情梗慨,父亲还有一个小女儿,她画的?她是证人?

这个小女儿至关重要,Sir先按下不说。

第二款  迷影向

...

公路尽头,路面被一个男人拉起来。

细看,公路竟是用电影胶片铺成。

男人拿着剪刀,作势剪断。

剪掉什么?可能是真相。

再说一个版本。

看路边有什么?

——黄色私家车,孤独的绵羊。

剪掉什么?

可能,是被蒙在鼓里的人,待宰的羊。

第三款 全阵容

父亲肖央站在中间,独白是:

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面前。

前两款海报的关键因素隐约可见——

...

铁锹,凶器。

陈冲脸上浮现蜿蜒公路,公路尽头是真相,抑或更混沌的迷局?

肖央左手的手表与剪刀人的,是同款。

毋庸置疑,他拿铁锹动手,事后又编织谎言?

还是没那么简单。

前面海报有一个元素没有出现,羊呢?

但看肖央的手势,像谁。

——没错,基督。

拼凑起来,又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孩子是羊,但父亲,在当地的阶层生态里何尝不也是一只羊?

羊,承受罪行,流血牺牲。

而父亲,又是羊羔唯一可以倚靠的庇佑者,牧羊人。

在《新约》中,集羔羊与牧羊人的隐喻为一体的,只有基督。

三款海报下来,主题凸显:

当正义迟到之时,故事就像被扭曲、剪辑的路面,成为善恶循环往复的莫比斯环。

保全亲人,只能靠父亲亲手完成。

救赎,让他充满神性;

流血,让他只能以暴制暴。

究竟谁是杀羊人,让人性如此扭曲,分裂?

是另外一只“羊”。

...

羊、狼和牧羊人

该说说最新曝光的预告片,标题倒也不怕剧透,“失手版”。

Sir逐帧分析,揪出了一点让人兴奋的尾巴。

夜晚,水泥地。

在手机电筒刺眼的光照下,意识模糊的女孩,衣服被撕扯着。

伤人的,是警察局长(陈冲 饰)的儿子;地上的,普通家庭的女儿。

都是孩子。

但又是地位悬殊的孩子。

“我不管你是谁的孩子,如果你再敢碰我的女儿,我就跟你拼了!”

母亲(谭卓 饰)愤怒地吼着,却到底敌不过一个青春期荷尔蒙冲动的男孩。

又一次的屈辱眼看就要发生。

...

手起,镐落。

女孩儿快意反杀之后,迎来的,不是惩恶扬善的宣泄。

是恐惧。

...

是第一次作恶后被迫尝到血的恐惧。

是正当防卫之人得不到应有正义的恐惧。

...

毕竟,倒地的这个,是警察局长的儿子。

这下,一家之主——李维杰(肖央 饰),麻烦了。

...

面前有两个选择——报警或逃亡。

只不过,看上去横竖都逃不过一辈子的负累。

但,只有这两个选择吗?

看英文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这是印度原版没有的名字。

作为外来打拼的华人,循规蹈矩,所求不过是一家温饱平安。

是一群弱小无辜的羊罢了。

出事之前,他们只能当羊,也只想当羊。

谁是牧羊人?

以警察为代表的当权者,他们有法律、也有武器。

但是警察局长的儿子“坏了规矩”,打破生态平衡。

那警察局长到底是保护自己的“羊”,还是保护李家呢?

牧羊人缺位且自利,羊只能默默受其害吗?

父亲李维杰只能被推出来——

不仅做牧羊人,还要做更多。

因为,警察局长正带领一支蓄势待发的狼群,乌云压顶。

...

一份被鲜血浸染的沉重的罪,两个因为孩子而受了伤的家庭。

以命相抵的高智商乱斗,正式开启。

当陈冲挺着腰板,步履带声地检阅下属时,Sir毫不怀疑,观众的爽感,就是从层层重压之下,李维杰的破局开始。

...

局的那头,是势必要找出真凶的警察局长,更可怕的是,她是一个失去孩子后,发狂的母亲。

狂怒下的权力,将刮出一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暴风雨。

除了老练的刑侦手段外,她可以软, 用同为母亲的身份,向李维杰的妻子哀求。

...

她也可以硬,拳头和枪她样样都有。

...

甚至,就算威胁孩子也在所不惜。注意,第一款海报中,并没有出现这个小女孩。

...

她要找的,就是一个定罪的证据。

所以在局这头,李维杰一丝纰漏都不能存在,他要构建的,是一个绝对没有犯罪可能的故事。

处理尸体,最不会被发现的,反而是尸体最多的地方——坟墓。

...

家人之间统一口供,强光一打,从模拟审问环境开始。

...

制造不在场证据,他还需要切实的人证和物证。

...

时间紧迫,局势越来越复杂。

在密闭的故事空间里,发现没有,几个主角的身份都被碾压到变形,变态。

李维杰,一只老羊,面前是妻儿的清白;

警察局长,养尊处优、理所当然的牧羊人,面前是孩子的离世;

李的妻子,贤惠的母羊,为了帮助丈夫,为母则刚。

...

最终,所有人都只能变成嗜血的狼。

反击,撕咬。

夸张吗?

回头看看,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环境。

开头所说的两桩真实案件。

认真看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出现在字里行间的人,都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

孩子、家长、老师、校长、执法者、独裁者、私刑者……

阴差阳错,成了现实寓言。

...

肖央、谭卓和陈冲

身份的对调、错位。

这样的爽戏,得找hold得住的演员。

就预告片来看,Sir对三位主演有信心。

先说父亲。

从任人宰割的羔羊,转变成救赎家人的牧羊人。

肖央,眼前一亮。

一个眼神:眼皮半耷,松弛;眼珠凝视,警惕。

说完了他羊一般的被逼无奈,他牧羊人一般的狡黠谨慎。

...

这不是Sir印象中的肖央。

《男艺伎回忆录》《老男孩》,肖央从“筷子兄弟”的mv爆红,主题曲出没于大街小巷的商场和理发店。

是演员?更像是网生艺人。

收割一波情怀之后,他还是没能在观众心中找到稳固的位置。

广告导演出身的他,导过,演过,不管角色大小,大都也是千篇一律的喜剧片。

直到《唐人街探案2》。

不得不说,陈思诚在“唐探”系列,打破了一批演员的固有形象,挖掘出他们的暗黑气质、逼着他们演得“不像人”。

...

...

...

△ 张子枫、潘粤明

而肖央在陈思诚的定位下,演员的骨骼有了,轮廓清晰了。

他演的宋义,一个替妹妹“血亲复仇”的老实人。

他微胖的脸,要邪,就于不动声色之中悄悄露出残酷。

当刘昊然揭露他杀人的事实时,他的第一个反应,是玩笑;然后,确认对方所知;最后,聊起两人的生死相交。

用冷静与松弛,反衬出其爱与恨隐藏之深。

...

有了上次在纽约唐人街的练兵,再度与陈思诚合作。

这次饰演李维杰,任务加码。

除了复仇,还有布局、是父亲、丈夫、从羊变成牧羊人,是罪犯,也是救世主。

如果把演员阵容比喻成乐队,肖央就是控场的主唱。

就预告表现看,他没跑调。

...

接着,两位母亲。

李妻和警察局长,牧羊人与母狼正面开杠,所凭的都是一腔母爱,为子疯狂。

谭卓,柔且韧。

她不逞强,她害怕,她慌张,因为她最在乎的孩子、丈夫都在身边,她不能失去。

她韧,为了女儿,她可以奋不顾身去和高大的男孩肉搏,也可以扛起重压帮助丈夫完成计划。

...

而陈冲,Sir刚聊过的演员,这次角色大有突破。

上来就面对一个母亲最沉重的打击——儿子没了。

贵气、体面、优雅都不要了。

她也要凶手伏法,哪怕是失手,内心深处就是要:

一命换一命。

一出场,冷硬。

梳得干干净净,盘起的头发,让面部的轮廓尽显刚毅。

...

但你细看她的表演——

一身军装,说话短而有力,但眼角和嘴角,被资深戏骨控制到,都是向下弯曲的弧度,流露得则是即将崩溃的情绪,承受不住,本能的悲伤。

还记得许知远《十三邀》中,陈冲坦言做女孩、做女人的不易,轻描淡写但又力拔万钧地说,都会过去的。

这一次,她演一个复杂的母亲。

权力和地位让她可以淡化性别身份,更像是一个父亲,更像是一个男人。

她有资格、也有能力变成“狼”。

...

演员,是Sir看中《误杀》的最大因素。

不仅因为他们够强,足够撑起这场张力炸裂的悬疑大戏。

更因为,他们掌握着电影背后的“尺度”。

演员的身份预设明确——

父亲,母亲。

凶手,受害者,牵连者。

强权,弱者。

但演员的表演,却承担着这明确身份之间,人性游离的灰色地带。

回看Sir开头提到那句台词: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陈述句,但之于我们,更是疑问句:

孩子成为禽兽,父母之过,社会之过?

当有孩子犯罪,有孩子受罪,正义的速度、尺度应该怎么算?

当羊的家庭里不得不出现牧羊人,无法割舍血亲挚爱,环境是否做好准备接纳?

不用急着回答。

12月20日,《误杀》公映。

看过电影,你给出的答案,一定不会简单、容易。

正如正义的“诡异”之处——

它从来不在裁决与结论。

而是每个人在黑暗、痛苦中靠着一点希望,去挣扎、去突围、去维系时,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