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就像一栋房子,情节和人物是钢筋和混凝土,支撑起整个房屋的架构,而细节就好像是室内的装潢和家具,决定着居住体验。《一秒钟》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农村的房子,从外面看起来漂漂亮亮,但是走进去以后空空旷旷,冷冷清清,缺少让人回味无穷的细节感。从整体情节来看,跌宕起伏,故事完整,由一盘电影胶片的失而得、得而又失、失又复得,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张九声脾气暴躁、鲁莽冲动,但是在作为父亲的一面又表现出其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刘闺女则是一个在生活的磨砺下外表佯装坚强(为了保护弟弟)而内心装满了胆怯、不安和恐惧的女孩子;范电影则是八面玲珑、巧舌如簧,看上去在群众中间有一呼百应的能力,实际上战战兢兢地时刻担心自己的放映员的地位被别人取代。三个角色在电影当中都很有生命力,跃然于荧幕。
不过,情节和人物的感染力非常有限,几乎只在观影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观影之后,能否像一杯陈年普洱一样引起些许回甘,起决定作用的是细节。我们一生中会看很多很多部电影,但是人脑不是电脑,可以像存储资料一样把每部电影的梗概、导演、演员等信息一一归档,而是以细节为单位,存储记忆的碎片。某时某地在现实中偶然的一个契机,便打开了记忆的阀门,也许片名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电影中的场景却可以真真切切地浮现在了脑海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电影应该有的样子。《一秒钟》从观影体验来说尚可,但是要论细节,还是粗糙了一些,至少我目前没发现什么值得追忆的电影碎片。
细节上的不足不代表没有细节,因为一部电影真正想传达的东西,其实都是靠细节来表现的,如果完全没有细节,那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有人觉得《一秒钟》这部电影说是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其实和电影关系不大,电影作为一个物象在整部片子当中只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我倒认为并非如此,因为看电影其实是一个核心事件,从这一核心事件中,张艺谋完成了他对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追忆,甚至从这一个小小的侧面,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那时的文化状况——匮乏又充满了渴望。而这种状况用“沙漠”来象征是再合适不过了,而这也是影片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从开头张九声和刘闺女在荒漠中对峙,到中间张九声一路追着偷了一段胶片的刘闺女到沙漠,再到结尾处刘闺女挥着胶片做的灯罩目送张九声被保卫科押送着远去,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几乎都是在沙漠的场景中演绎的。沙漠的阳光毒辣,寸草不生,荒凉无际,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象征着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贫乏,但又充满着生的欲望。这与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是息息相关的,电影中的二分场所在的村子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几个月才有一次看电影的机会,甚至有的电影反反复复放映过好几遍,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正片放映前的短短的一段《新闻简报》,尽管如此,每到放电影的日子村里还是会像过年一样热闹,片场座无虚席。范电影,这个在整个电影工业里最末端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放映员角色,在这个村子却活得像明星一样,掌握着很大的文化领导和话语权,他的几句口号性的话语就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圆的说成方的,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扭曲事实、意图明显的话语却能在这个村子里煽动起一阵飓风,决定着人心的走向,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缺少了文化的滋养,生活在精神“沙漠”中的人们是软弱、无力、可笑、可怜又有点可悲的。
《一秒钟》的确是一部怀旧之作,不过并不是什么“旧”都值得“怀”,怀旧的意义在于,所“怀”之“旧”有直指当下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藏匿在电影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