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飘飘刚吐槽完国内对明星们的“失真审美”。
综艺、电视剧的磨皮柔光滤镜越开越猛,好好的真人一进画面,立马惨白如丧尸。
没有质感的画面,让那些还不错的综艺和剧集,卖相廉价。
让那些本来就烂的剧,变得更加塑料。
而最近,居然还真有一部不开滤镜的剧,敢于吃这个螃蟹。
连演员的痘印,都一览无余——
...后台也经常有读者cue我写。
想必你也猜到是哪部了——
《热血同行》
...《热血同行》目前已近完结,评分稳在了7.5分。
在国产剧中,已经是个亮眼的成绩了。
今天就来唠唠,这部不惧把演员拍“丑”,也要出质感的走心国产剧。
...《热血同行》,是一个历史设定非常鲜明浓郁的传奇故事。
时间设定在清末乱世,彼时,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清政府奄奄一息……
满清正白旗贝勒爷,崇利明(黄子韬 饰),和平民少侠阿易(易烊千玺 饰)相遇。
...在家国动荡和爱国运动中,命运交织,一起成长。
我们经常吐槽国剧角色没张力。
张力来源于哪里?矛盾。
矛盾的结果是什么?成长。
黄子韬和易烊千玺俩年轻人这次挑大梁,就演出了人物的成长感。
崇利明,一个背负着残忍而挣扎、一波三折成长线的角色。
他是满清贝勒,又有一颗救国仁义之心,而满清,恰恰是阻碍国家进步的最大毒瘤。
家、国,只能择其一。
每一次醒转,对于崇利明来说,都是一次矛盾的撕裂。
东京留学时,面对周觉的进步思想,崇利明完全被镇住。
大清覆灭时,崇利明全然意识到,艳势番的存在,看似是卫国。
其实不过是一个悼念大清的产物。
...几次撕裂的迷茫、醒转,黄子韬诠释的都算得上自然流畅。
从早期的,自信从容中,带着信念被动摇的疑惑。
...到后来,艳势番解散等情节,精神状态逐渐变得迷茫,却有种接受后的淡泊。
...相较此前黄子韬的角色,《热血同行》里的崇利明,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角色。
心理历程曲折、人物层次丰富。
黄子韬的灵气,在崇利明身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
...戏剧之外人设突出的演员,演戏都容易让人觉得,“演什么都像自己”。
这种“像自己”的毛病,是艺人长期在镜头里表情管理的结果。
艺人知道自己哪个表情和角度好看,于是在演戏时,也会惯性地展示那几种让自己显得好看的表情。
有的是抿嘴瞪眼,有的是挑眉挑嘴角。
黄子韬薄唇吊眼角,最适合下巴内收单边挑眉,放大他气质里的邪魅。
...早期的电视剧里,黄子韬和很多艺人一样,执着于用好看的表情应付所有的情绪,于是让人感受不到合理性。
但后来的崇利明,却让大家发现,黄子韬变“灵”了。
为什么?
因为,他的表情依旧邪魅,但有了合理性。
“乱党”在自己眼前被杀,血生生溅到自己脸上。
他眼里有对草菅人命的震惊和不甘。
...开始注意细节刻画,也是他“灵”了的关键。
作为私运军火的主谋,他听到有人提起军火的事情。
什么反应?
手里转元宝的动作,变慢了。
...这一招,不少前辈都用过。
周迅在《风声》和李冰冰对峙时,就是用手部搓烟卷的动作表达内心的不安。
...所以说黄子韬的灵,来自他的聪明。
设计手部动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子韬在选角上,也是聪明而谨慎的。
从接触演戏到现在,他每一步都迈得很小。
从现代剧《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谈判官》,这种基本就是本色出演,当自己的vlog拍的角色。
到开始拍民国爱国剧,挑的也都是同类型的角色。
玩世不恭、头脑灵活、底色正义、小圈子里的领袖人物。
像《热血同行》的贝勒爷崇利明,换了别的演员,可能还需要在“贵气”上面,下点功夫。
但黄子韬不用,他本来就有一股纨绔贵公子的气质。
...挑和自己气质相近的角色,就可以免去塑造人物这一比较高难度、需要一定的演艺经验才能做好的事。
然后以此类角色为半径,慢慢拓宽自己戏路。
比起为挑战而挑战,动不动就演疯子傻子想搏个“炸裂式演技”的艺人。
这种稳健的进步路径,反而更具可操作性的智慧。
...再来唠唠另一个角色,四字饰演的阿易。
阿易,血统本高贵,亲娘是蒙古贵族家大小姐。
但孩提时代,家门被灭,沦落为草民。
过上了食不果腹、入京报仇的流浪生活。
...复仇和生存,是阿易唯一的生命意义,除此之外一概漠视。
人物的第一层,就是这种目标明确的冷漠。
以及流浪生活和阅历尚浅、目光狭隘,带来的青涩、朴拙气质。
当这种青涩的“拙”,和仇恨的“狠”撞在一起,就是这样的。
...阿易看似目光坚定,实则气势莽撞,目标不明确。
面对崇利明,他一方面要念他有恩于自己,一方面,又发现了他是神机营的人(仇家)。
他要刺杀他,仇恨喷薄欲出,但面对崇利明的质问,他底盘就虚了。
于是前期,阿易面对崇利明,以及他的仇恨,经常有一种不可控的游移不定。
...而四字,依旧很擅长调和这种内敛的矛盾特质。
恰如《长安十二时辰》的李必,自卑而自信,有办事能力又手无缚鸡之力。
...后期的阿易,成了战场上的军官,这种苇草般的摇晃不定感,就随着成长消散。
...这种转变,四字也驾驭得游刃有余。
阿易行事依然谨慎,不同的是,他不再为生计和仇恨陷入两难。
信念和目的高度统一,眼神更加坚定。
...李必和阿易这两个角色,都需要对多种复杂、矛盾特质的调和能力。
某种程度上,正是经历了李必和阿易,才有了后来《少年的你》,在矛盾中暴发的小北。
...
...除了演技和滤镜,《热血同行》的讲究,远不止这些。
《热血同行》多达58集,但一口气看下来,却没有冗长感。
为什么?
因为它的情节设计,基本是按照单元剧场式的结构展开。
主干是皇城北京,以崇利明为中心展开故事,安排崇利明邂逅花九卿、芳儿等人物。
紧接着,以花九卿和芳儿,展开上海青帮、四川铁路修建部的分剧场。
而花九卿和芳儿,也分别是上海青帮和四川铁路修建部的主人公。
...
...这样,剧场角色、故事舞台来回变换,从北京、四川、再到上海。
不用盯着一条主线看个没完。
花九卿等角色设置在上海,等崇利明再次到上海时,又能见到花九卿。
让观众有一种久违感。
除了情节设置,《热血同行》在历史细节的演绎上,也别出心裁。
光绪溜冰的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光绪帝由于支持戊戌变法,被慈禧软禁于瀛台(一座人造岛)。
哪都不能去,只有冬天,湖水结冰,才能到湖面上去溜冰。
慈溪害怕他逃走,就令人把冰面凿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少年天子对自由的渴望,都被写在冰刀之上了。
...清宫元素,在剧中,起的,基本是一种隐喻式的作用。
大清灭亡的剧情,端糕品的小太监,狼狈地跑过长长宫道,最终还是在半途绊倒了。
他狼狈地拾起散落一地的糕点和摔碎的瓷盘,抬头,却看见下落的霜雪。
...
...小太监的长镜头,在剧中不止出现了一次。
每一次,都是清政府命运的隐喻。
...崇利明在日本留学,彼时他对清廷政策抱有幻想。
面对进步青年周觉对他怒吼“你读不懂中国”时,手上拿着一本猛回头。
...不仅暗喻了崇利明政治信念的动摇。
《猛回头》也确有其书。
...作者是陈天华,同盟会的成员。
崇利明日本留学期间蓄长发,也是在致敬这位历史伟人。
...
...虽然一眼看上去轻松活泼,但这些考究的细节,就给“热血”世界增添了无数值得咂摸细品的余味。
《热血同行》这7分,给得德位相配。
前两年,国产剧曾一度痴迷于大制作,动辄百万级取景、服化道,千万级CG特效。
野心和口号正是,小荧幕挑战大银幕,打造超强电视剧质感等。
殊不知,所谓的质感,并不是把视听做大做强了,就可以获得的。
所谓的质感,是一个综合的认知效果。
包括画面,声音,表演,情节,故事等等……非常零碎的元素。
所谓的质感,永远属于肯抠细节的匠人。
而不属于把美颜拉到最大的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