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对于我们来说是痛苦,也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纯粹的笑,敞开心扉接纳所有新的事物与未知的世界;

也会因为纯粹的心扉而得到刻苦铭心的伤害。

我们会迷茫,会迷失,会无措。但这就是成长,

它会花大把的时间让你摸索碰壁,也会让你在几个瞬间里成长。


...

《成长教育》这是一部以恋爱为题的教育型电影。

单看名字会觉得是一部适合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观看的电影,可进入这部影片你会发现它适合的何止是青春时期。

16岁的高中少女珍妮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家庭主妇,整个家靠父亲一人挑起。虽说珍妮是家中独女,可却未感受过任何一点温暖的爱意。父亲对待唯一的女儿一直都是望女成凤的态度,期望女儿考上牛津,出人头地。在父亲苛责下的珍妮不能有需要付出时间的爱好,不能听她喜爱的法国歌曲。每天面对最多的便是一大堆的习题和令人讨厌的拉丁语。

就在这时,一辆扎眼的红色轿车闯入了珍妮的无趣乏味世界;一位阅历丰富的绅士走进了珍妮的心。那是一个暴雨天,红色轿车开到珍妮身边。车窗摇下,是一位穿的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他想邀请珍妮上车,但他知道女孩的警惕。所以他便是以“自己很喜爱音乐,不愿让大提琴淋湿“为由。诱导女孩将大提琴放入车里,然后让她跟着他的车走。


...

通过短暂的车内外聊天,珍妮发现了大卫是真的懂音乐,而且幽默风趣,他们聊的非常投机。慢慢的珍妮放下了警惕主动申请上了车。上天给了我们一对明亮的眼睛,可我们总是习惯带上墨镜忽略刺眼的光。遇上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时,我们大多都会像珍妮一样傻傻的以为遇到了缘分。

得知珍妮在周四要参加演奏会的大卫,当日便在珍妮的家门前送了花。这本不是一个好心送没有伞的女孩回家的绅士应有的行为,可大卫却做了。他还邀请她去听音乐会,且十分周到建议到如果珍妮的父母不放心,也可以一同前往。

珍妮的父亲当然不放心,他以为是学校男孩的邀约,不同意的同时还出言嘲讽。直到大卫来到家里接珍妮,看到气度不凡的大卫,瞬间紧张的说不出话来。

得了父母的首肯后,珍妮与大卫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他带她去听音乐剧,去高档的餐厅吃饭,去拍卖会拍卖珍妮喜欢的画。他将珍妮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使珍妮不断的享受中无限沉沦。

这个男人的绅士,多情,才华,品味构成了珍妮无法抵抗的魅力。一切的一切好像是为珍妮度身定做的令他深陷其中。

在交往过程中,大卫不仅征服了珍妮的心,还不费吹灰之力的赢得了父母的好感。尤其在得知大卫也是从牛津大学毕业时,父亲对于大卫的态度更是急转直上。

影评里有一个片段,是珍妮过17岁的生日。之前来过珍妮家的男孩再次来到家里和珍妮一块过生日。在男孩拿出拉丁文字典作为生日礼物时,父亲好不掩饰的嗤笑。使原就尴尬的气氛更加凝固。等没过一会抱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的大卫进门,气氛才开始逐渐活跃。男孩十分有眼力见得提出回家时,爸爸第一次对他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时间没过多久,珍妮就被求婚了。沉浸爱情里的女孩终究是个刚满17岁的少女而已,她有点慌了,她怀着害怕又期待的心告诉了父母。原以为会极力反对的父亲出乎意料的强烈支持。

“那牛津怎么办?”

“你结婚了就不必去念了。”

“那拉丁语呢,那些作业还有什么意义?”

“事情有了更好的发展。”


...

这场爱情危机,沉沦的何止是珍妮。

求婚的事在学校传的沸沸扬扬。老师发现不对劲,便依次找珍妮谈话,希望她不要放弃一直努力的牛津,也希望珍妮能够保持清醒。可陷入爱情的人哪有什么清醒可言,珍妮否认了老师说的一切在她看来毫无意义的话。

“也许我们最终都会读牛津,可如果我们一毕业就死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她望着穿着淳朴,从剑桥出来却在教室里改着作弊作业的任课老师,质疑老师是否真的活过。


...

如果你只需要嫁一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男士,就能够过上人人都羡慕的生活,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每一天的日子都会比现在要生动有趣的多了。我想没人不会心动吧。

所以在那一刻她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学校最清醒的人,她日后要过的生活是比在这里埋头苦读的任何一位都要有意义的多了。于是她十分洒脱的离开了学校,准备将全副身心用来迎接她向往的生活。


...

其实现实社会也有许多这样的女孩子,为了金钱能够出卖自己的身心,出卖自己难得可贵的爱情。只为享受一时的欢愉。她们比珍妮更清醒的让自己陷入其中。最起码珍妮是真的爱了才义无反顾,可她们却不是。

影片快到尾声,以大卫带珍妮一家去餐厅用餐的路上。被珍妮发现了原来大卫早已结婚的事实为主导。珍妮希望大卫能够亲自告诉自己的父母事情真相,然后离婚。这样她们就能够依然在一起。

就在单纯的珍妮还抱有大卫是真心爱她的希望时。屋外车辆发车离开的声音昭示着这一场“绅士的骗局”。有些意外是上天注定,而有些意外则需要创造。从雨天的相遇便是蓄谋已久,又怎会为你做到抛弃所有呢?

如果说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毒的毒药。那么爱慕虚荣便是着世界上最慢性的病症。

少女的这段失了心又失了身的旅程,何尝没有父母的怂恿。爱慕虚荣冲走了父亲所有的判断力,全程未曾发表过什么意见的母亲也被大卫哄得团团转。犹然记得事发后父亲在珍妮门前说过的一句话:“你妈和我有一天听到广播节目,他们提到C.S路易斯他1954年搬去了剑桥。我还认为他们搞错了,如果搬去了大卫是怎么在牛津帮你拿到签名的。”

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的教育往往比老师更能使孩子信任。可珍妮的父母却错付了这样的信任,与其说珍妮年少无知,不如说是他们帮珍妮填上了无知的标签。

退了学的珍妮无法再回到学校。她来到任课老师的家里,发现老师的家和她本人不一样。温馨且舒适。谁说老师死了呢?谁说读剑桥没有意义了呢?最起码,老师凭着一己之力过上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除了不再去学校,一切好像恢复到了以前日子,珍妮在老师的帮助下继续埋头苦读。在拿到牛津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珍妮一言不发的走到楼梯间默默的笑了,像高兴,也像释怀。


...

我们用几个瞬间去成长,却用一生去探寻意义。其实人生是最没意义的事了,我们总说要追寻新鲜事物,找到生存的价值。可是你没发现吗?我们往往会在这过程迷失了自我,而在迷失的过程中又有谁能够如珍妮一般坚韧的重新振作呢。

所以认真生活,接受现实,做尽一切没有意义的事吧。

...

茫茫大海里相遇,扫个关注吧

微信号 : 星辰里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