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经放弃了写影评这件事,以前读书忙的时候,一周只能看一部,再写一篇影评,这是个仪式。毕业的时候太闲了,一天三四部,就没了写影评的激情,这么一搁下,就挺久了。最主要的是《革命之路》太好看了,实在想写点什么。

从《顿悟的时刻》那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一点文本分析,所以想去看。前面都不够认真,不知所云,中年生活、夫妻关系,总感觉会比较无聊,为了争吵而争吵,歇斯底里的把戏。第15分钟,男主要出轨了,玩了一个小技巧,惯常情节。第18分钟,租房子的太太海伦出现,她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你们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成为了电影的一个引子或者定下一个基调。第20分钟,男主开始讲述自己的父亲,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他表达了不想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的心愿,结果可笑的是,30岁的他和父亲一样,甚至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女主在翻看男主照片,切入回忆,引出巴黎这件事,但是还是觉得巴黎作为核心概念加入的太突兀,前期铺垫不够,使得后期的执着有些盲目。男主出轨之后,和女子的对话很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只能用“你很棒”之类模糊的词,然后找理由离开。

女主找到了巴黎作为生活的新支点,这和前面的特别也可以呼应,女主的建议是男主不工作,女主去工作。生活在别处,就可以离开现实的一成不变,心里认为自己很特别,却发现和其他人毫无二致,是一件很绝望的事情,心里有去某地的愿望,至少这个隐秘的愿望可以帮助自己偶尔脱离一下琐碎的当下,包上了一层彩色泡沫。女主对男主的劝导,是一种很常规的话术,你的内心没有被真正发掘出来,内心的真正渴望,这种生活抹杀了真正的你,你的内心有一个最美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这样的一面,文艺的、精神的、自觉不一样的,只要你有那么一丝对世界的渴望,那么就总能与这套话术对应上。

一个巧合,男主因为去巴黎的梦想放松下来,反而在工作中误打误撞获得晋升。镜头里男主一个人悠闲地立在中间,其他人却都在忙忙碌碌的行走。充满幻想的时候,所有人都最放松,矛盾焦点被转移了,大家歌舞升平。

另一家人是要做一个对比么?貌合神离的夫妻,自我感觉人物不够丰满,特别是这对中的妻子,不明白起了什么作用,美貌对比么?这一对中的丈夫完全是为了April而存在的,过于依附于男女主人公,没有丰满的自我性格。这对夫妻的反应奇怪,引出了主流的观点,男人应该去工作。而此时男女主已经充满激情,内心被去巴黎这个梦想充满,认为这是真正的生活。

男主得到大领导重视,事情出现变化。精神病人真的是绝妙的设计,借他冷漠的口道出了很多没人敢说的真相,这个视角设置的非常好。有一个小细节,他的妈妈一直在掩饰,而他在说真话,两个人一张一弛,非常有趣,形成聊天的张力。疯子说这是逃避,逃避毫无希望空虚的生活,中产阶级就是要大房子,努力工作,更大更温馨的房子,就像攀爬梯子,或者吃饼干,是没有尽头的。

男主与大领导聊天,大领导提到了男主的父亲会为他做明智的选择而感到自豪,这是与之前的情节,男主想要与父亲不同做的呼应,父亲这一点也着墨太少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的问题,也不是每个男孩都有父亲的阴影。女主想堕胎,直接问男主想要孩子么,他逃避了这个问题的核心,他利用了母亲必须要爱自己的孩子的普世观念,把这个问题扭曲成她是否爱自己的孩子,母职天性问题,每个妈妈都有某一瞬间讨厌或者憎恶自己的孩子吧,所以April无法坚定地说,Yes,男主同时也利用了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内心选择放弃一个孩子的愧疚,来攻击她。

1小时7分,男主选择留下,选择了现实的世界,女主已经完全崩溃了,情绪完全绷不住。其实去巴黎就一定会有好结局吗?不一定,但是失去这个选项,结局一定是不好的,因为连幻想都没有,如何度过琐碎的每一分每一秒。这里是最后的一点平静,因为接下来在电影结尾之前,一定会有一个全剧的高潮。

女主选择出轨,另一对夫妻的丈夫像她表达了爱意,她已经心如死灰,只是祈求他让她安静,送她回去,这个小的情节设计荒谬地好玩。

女主与男主激烈的争吵,她认为应该过一天算一天,就像房间里有大象,避而不谈最重要的事,多谈谈无关痛痒的内容,也许生活还可以继续过下去。男主以为说出自己出轨,会让女主有其他表现,女主只是觉得毫无意义,男主仍然需要被爱,他像小孩一样感到受伤。疯子又来了,道出了最致命的真相,也许就是男主让女主怀孕,这样就可以不去巴黎了,他自私地帮女主做出了选择,但是这是疯子的视角,所以这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观众拥有选择。

来到了最令人窒息的争吵,相爱如果最终这样,互相折磨却无法离开,用最尖利的语言伤害彼此,最后还是聊到了拿掉孩子的问题,其实我还是有点不懂,为什么这里男主要说那你就拿掉孩子,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啊,虽然这会与后面的情节构成联系。

最平静的早饭,外面阳光灿烂,欲扬先抑,迎接最猛烈的结局,女主选择了不要第三个孩子的个人自由,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女主想在堕胎之前,跟小孩讲爱他们,却因为其他人被打断,堕胎完成之后,缓慢的下楼梯,全程平静的镜头,她再次看着外面,阳光灿烂。血一滴滴的,先是地毯,我感觉应该是地上更多,血是从中间落下,裙子后面只有坐着的时候才会有吧?她平静地呼救。

另一家丈夫的爱,在拿杯子时偷偷的哭,以及对女主的告慰,不希望自家妻子再讲他们家的事,所以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是与女主相牵连,用来表现对女主的爱,凸显女主的不一样,感觉人物太单薄了,这一对设置的都有些意义不明确。海伦太太最开始说魏氏夫妇很特别,这时候却絮絮叨叨说他们很古怪,这是与特别相互应,也显示人的善变,海伦太太的丈夫悄悄戴上了耳机,隔绝了她的声音,这个设计很有趣,唠叨的妻子。

我记得书里写得是,Frank后半生都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在文本中就是几个字,最后一幕体现不出来失去了所有光彩的寂灭感。

这个主题从双方关于巴黎的谈话开始,用一些指代不明的词语,比如梦想、真正的自我、真正活着,在努力升华主题,希望把故事不局限在中产阶级的婚姻,而是每一个有理想的人如何摆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虚,琐碎所带来的幻灭,躲开迎面而来平庸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