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的新作是否“实至名归”呢?这恐怕是个一言难尽的论题。
01.
这是一部弱剧情的影片。没有完整的故事架构和戏剧冲突。大量空镜和独白戏,部分镜头很像学生作业。
影片截取了美国房车一族,他们没有稳定住所,吃住都在房车上,四处漂泊,打零工为生。或许是个不错的题材。只是赵老师一不小心,文青病发作,搞得整个作品一言难尽。
02.
《无依之地》在电影里讨论生命哲学。用“在路上”的形式思索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众多电影节评委喜欢的尿性。
老实说,真要讨论哲学还不如写本书呢。电影真不适合讨论什么哲学。刚起个头,90分钟没了。
03.
就哲学层面,导演也没有讨论明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她也不可能想清楚。所以用“See you down the road”作为结束。看了个寂寞。
04.
对,有人说该片无病呻吟、文青病。并非空穴来风。
影片主角都是因为生活的挫折,某个最爱的人离开世上,自己剩余的生命找不到归依,从此开个房车浪迹天涯。
这在普世的语境里,就是一走了之,生活将就。有虚无主义者内味。
05.
老实说,《无依之地》的价值观在本土不一定会有市场。或者说,中国人根本不太认可那一套。
西方世界的主流都未必认可影片里的那一套。多数人还是愿意用对某个事物的具体的追求,热爱和钻研去填充生命的内容。而不是读几首破诗假装自己很不一样,很有个性很有追求很帅气的样子。
06.
许多文青病创作者,最爱在自己的影片里强加几处诗歌朗诵。如非必要,那点个人的文学癖好跟露y癖有什么差别。
07.
全片至少有3分钟,堪称亚马逊宣传片植入。甚至明目张胆出现Amazon标识,Amazon员工工作服,连FBA仓库作业现场都入镜3次,还是大全景。台词提到Amazon有5次以上。更有Amazon企业文化插入,真不知道亚马逊投了多少钱。就是亚马逊影业投资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没出现如此强硬的广告植入啊!
一部文青格调的片子搭配Amazon硬广,又当又立?
08.
影片一股强大的圣母气质贯穿全片。我穷困潦倒,我生活不幸,但我有救赎世界的意愿于是我仿佛掌握了真理。
一群不能安顿好自己,无法处理好“与自己相处”问题的人,反而个个想当上帝。多么愚昧而狂妄。
上帝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标尺,是敬畏。人人去做了上帝,那么上帝就死了!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每个长期被生活压迫的人,遭遇太多一地鸡毛的人都要来一段他们的“处世哲学”,他们的“圣母鸡汤”。人性就是有露y癖的倾向。
09.
影片最文艺婊的证据,在于它后半段的主旨。它似乎提出了另一种生命的填充法。传统的生活方式总是离别,离别太TM让人痛苦了。那么就上路吧,这个路口告别,下个路口再见面。永远不必说Goodbye,不会说“再也不见”。
我敢说,这就是文青的世界,故作潇洒,假装快乐。
一点责任感没有,活了个寂寞。
10.
影片有一处,着实让我陷入懵X:
家庭聚会上,一个人说应该抓紧买房,房价还会涨。女主一顿臭骂,你在鼓吹大家用一生为代价,负担超出个人能力的东西?
呵,买不买房是个人选择,没必要上升至道德的高度吧。搞得像在教育谁猥亵了白莲花似的。
11.
影片主角是个精神空虚却固执的女文青。强行升华,影片的结尾其实什么也没扯清楚,一个开放的结尾,丢下句“See you down the road”,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们。忽然有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圣母气质。文青病都一副鸟样,只认远方。
12.
影片没有完整的剧本。戏根也不知所云。像极了本土那些内容枯燥,表达琐碎的文艺片。
影片在宣扬一种“弱者文化”,和强势文化格格不入。这一点让笔者感到迷惑。
这个世界蛮有趣的,在权威的PUA下,影迷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智商问题。估计看完后,明明就心无波澜,还要假装歌颂。
三
《无依之地》全片沉闷枯燥,不惊艳,也不动人。说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片也不为过。那么影片为何能获奖无数呢:
01.
首先,影片的格调和时下分外“应景”。新冠疫情,死亡,失业,迷茫。《无依之地》的主题和彼时环境完美契合。
02.
以往影片都在幻想有钱人的生活,或是小资的格调。
忽然一部作品聚焦现实狼藉的一面,区别于好莱坞一贯输出的、光鲜精致的美式文化。可谓是一股清流。
03.
影片借助在路上的题材,探讨死亡,生命,孤独和迷茫。是众多评委最喜欢的套路。题材讨喜,格调扣题。
04.
新冠疫情冲击影视行业。导致电影产量下降。连本届金球奖都是在网络上颁发的。一部综合诸多因素的,表象能唬住人的作品摘得桂冠,在情理之中。
05.
影片纪录片的视角,直击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展现了“穷病,在哪儿都一样”的事实。角度和立意上的确有新颖的一面。这种接近批判现实的黑暗与真相的立场,一直都是威尼斯电影节的最爱。而金球奖本身就是一群记者搞出来的盛会。所以,本片有讨巧之处。
而《无依之地》名声大噪,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又是魔幻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