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Sir讲过一部纪录片,当时后台全都惊了。

惊叹它的耐心。

总共8集,7年一更,从1964,拍到2012。

也惊叹它的厚度。

跟拍一群普通人,从7岁,拍到56岁。

记录一群人的花样年华,从少年的天真和烦恼,到青年的活力和焦虑,再到中年的沉稳和危机……

如今,2019年,这群人63岁了。

初入老年,回到镜头前,他们怎么样了?

Sir敢说。

这才是最让人震撼的“七年之痒”。

《人生七年9》

63 Up

...

...

《人生七年》系列,诞生于1964年。

当时的导演,只想记录一下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面貌。

他选中的孩子们,有的来自农村、贫民窟和儿童福利院;也有的来自私立贵族学校。

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它的开篇,以“阶层”为题眼。

处处是对贫富差距的暗斥。

比如有钱的孩子说,“花钱上学不是坏事,不然穷人就会挤进来”;较穷的孩子说,“如果我有两英镑,我会给自己买一个舒服漂亮的新家”;

比如,有钱的孩子常常谈论的是《金融时报》,甚至做好了整个学业生涯的规划;而贫穷的孩子,常常谈论的是“打架、恋爱和玩耍”,有人甚至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

...

随着《人生七年》系列的跟进,时光荏苒。

2015年,最初的导演去世,但系列早有第二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接棒(他也现年78岁)。

数十年如一瞬,孩子们的人生轨迹逐渐清晰:

有钱的大多更有钱,更优秀;没钱的大多更没钱,更平庸。

这些孩子被当成实验模板,外人悲观地指着他们的人生说:

“果然,阶层鸿沟是无法跨越的。”

果然?

Sir不同意。

在Sir看来,《人生七年》系列的厚度,若只用“阶层”二字界定,太短浅。

把时间的河流拉长,不是为看它的方向,它的终点。

要看当中泛起的涟漪,隐藏的浮游,沉浮的沙砾……

正是它们,在悄悄改变潮水的方向。

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跟我们一样。

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本身做交易。

每一次《人生七年》更新,Sir最关心的都不是这些主角们的生活现状。

而是——

诶,他的皱纹又深了;她的眼神尖锐了;他的语气变了……

当中每一寸的偏移,都可能看到我们自己成长的影子。

...

63岁,老年时代。

如你所想,那群来自1964年的孩子中,陆续有人离开人世。

林恩。

...

7岁的时候,朋友问她,如果你有两英镑,你会做什么?

她说,“我会拿来帮助穷人。”

她是富二代?

不。

21岁,林恩成为一名儿童图书馆管理员,奔走于伦敦各地,把书借给小朋友。

与孩子打交道几十年,直到50岁。中途,林恩面对过几次裁员,但她终究主动留在图书馆,坚持为儿童服务。

没有晋升,没有加薪,且频繁调岗……

但她从没放弃。

...

...

58岁,她带孙子时,被秋千撞到了手臂。

她随手处理了一下就睡了,第二天回到医院工作,她突然昏了过去。

原来,林恩身体一直不太好,35岁就被诊断出静脉畸形。这是遗传病,会伴随她一生一世。那天撞到手臂后,她没有喝水,这造成了她的多个器官衰竭。即便她立刻得到了医疗救助,多米诺效应也没能为她扭转生机……

她一生为孩子而活,最后为孩子而终。

生命很脆弱,命运也很神奇。

好久之前,导演问过她,“你害怕死亡吗?”

她说不怕,生者才会痛苦。

林恩留下了两个女儿,很美。

她和女儿们在一起时,笑得最开心。

...

...

《人生七年》另一位63岁也不好过。

尼克,来自英国农村。

...

人称系列中的“励志哥”。

出身平凡,靠自己的努力考进牛津大学,独自闯荡美国,在那定居,当上教授,娶妻生子……

人生赢家?

不一定。

63岁的他,眼里竟有了恐惧。

...

他得了喉癌,非常严重。每次弯腰坐下,他都会不停地咳嗽,身边必须时刻放一杯水。

63年里,尼克可以说是变化最多的人之一。

少年时,他老害羞了,头埋在腿间,刘海和眼镜遮住眼睛;青年时,他自信阳光,大方张望镜头,嘴皮子耍得纯熟;中年时,他沉稳幽默,在他不想谈的问题上谁也不能逼他谈,在他想谈的问题上,说得比谁都豪情万丈……

...

...

63岁,他是疲累的。

声音变得低沉,缓慢。 

不再眉飞色舞,手也不再四处挥动,只是一次次落回到自己身上。

...

看着这位曾经的学术大牛,Sir感到了些许心酸。

尼克似乎还有好多事情没完成。42岁时被停止的研究,似乎还等着他某一刻的灵犀一点通;学校里孜孜不倦的学生,似乎还等着接过他的知识火炬……

他本人呢?

安静地坐在镜头前,谈论死亡。

“我已经不害怕了,但我为我的亲人们害怕。”

几年前,他的父亲离世,这让他心碎。他了解这种痛苦,他不希望传给家人。

...

生命无常。

生命也有常。

说起一生中最快乐的瞬间,尼克说,只有一刻:

...

...

纵观《人生七年》,你会发现,人生的确神鬼莫测。

像那位七岁时超可爱,后来却孤独一生的男人所说——

“人生无常(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

...

生活爱打脸,在《人生七年》特别明显。

那个号称“我要丁克”的贫苦女孩,最后一个人带着三个儿子,生活了很多年;

那个声称“我要从政”的有钱男孩,直到63岁,从来没有走上过仕途;

而当人人觉得那个流浪汉无药可救时,他竟摇身一变,当了官。

生活的“常”,就是“无常”本身。

当然,也有例外。

她给Sir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珊,伦敦东区(一个比较贫穷的地区)的女孩。

63岁的她,可以说是《人生七年》最快乐的人了。

...

7岁时,她和那位已离世的林恩是好友。

不同于林恩追求的“从一而终”,苏珊的人生就是一个“变”。

18岁毕业后,先在旅游业工作;24岁结婚,辞了职,只能做兼职;35岁,离婚,她开始在一个房屋互助协会做兼职;42岁,她开始全职,找到了一份伦敦大学法律系的行政工作……

听起来很不靠谱。

因为我们都听说过这种中年危机——

对于职场女性,35岁是个坎。

性价比不如年轻人,基层工作又不愿做,无法忍受重新出发的落差感……

苏珊,却在42岁开始,做行政助理(近乎前台)。

因为要带孩子,常常入不敷出,她依然愿意从零做起。

...

更夸张的是,从此,苏珊开挂。

49岁,她当上伦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某项目主管。

56岁,她再爬上伦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部门的协调主管……

...

还有人说她不靠谱吗?

林恩和苏珊,出身同一个地方,却在职场上走出两种命运。

一个想要坚持,却被赶来赶去,最后,被裁员;

一个总是随心,做过这个那个,没上过大学,但做成大学主管。

谁对谁错?

谁好谁差?

没有定论。

但Sir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14岁时,导演曾对那三个女孩(杰奎琳、林恩和苏珊)预测:“你们可能20多就结婚,很快生小孩,然后就被困在家里。”

左边两个女孩低着头啥也没说,右边的苏珊偏偏不信这个邪:“我可能会晚点,先体验一下生活,认识新的人。”

...

那是苏珊。

人生的确无常,但她是个爱跟“无常”交朋友的人。

想要不同,想要冒险,想要新鲜血液。这也使得她在未来的人生里,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被击倒。她知道,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下一颗该会是别的味道。

离婚,失业,中年改行,连打字都笨拙。

但你看她,挺过这些,笑得还是很甜。

...

...

...

虽说,阶层已经不是《人生七年9》的题眼。

但系列早就被人们当作“阶层跨越教材”。

上边提到的两位,尼克和林恩,算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阶层逆袭和财务自由。

但其他人呢?

那位贫民窟小孩,托尼呢?

...

14岁辍学,在社会上游走浮沉,导演还曾经断定:他28岁的时候会在监狱里。

谁知。

他一路安稳走过,做的士司机,安分守己。56岁时,居然还有闲钱去西班牙投资酒吧。

不过后来,酒吧倒了,他被迫卖掉西班牙的房子,回到英国继续开的士。再过段时间,他在伦敦郊区买了一幢房子。

谁都没想到,他的老年,是最让人羡慕的状态:

“真正吸引我的是自然。当我开完的士下班回家,凌晨一点钟,看到狐狸四处跑动,还有麋鹿。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

...

问托尼,你现在对有钱人什么看法?

他说:“显然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这是《人生七年》唯一被所有阶层,所有背景的人认同的观点。

——没有人不需要努力。

你看那两位贵族学校出身的有钱人。

安德鲁,一个大公司的法务人员,工作40年,准备退休;约翰,一位皇家律师,9岁时父亲去世,他家陷入了财务危机,于是他要拼命读书来挣取奖学金,贴补家用。

...

...

...

△ 左为约翰,中为安德鲁,右一已经退出《人生七年》系列

63岁,他们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安德鲁:“用成就去衡量人生,比用你的阶层来衡量更贴切。”

约翰:“对于我这种背景的人来说,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可能更艰难,因为他们的竞争更激烈。如今更多人进入大学,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背景了,现在的公司招人都是要找最厉害的人。”

是了。

人生的确无常。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你有没有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去争取你想要的东西。

这道理,不是谁都知道吗?

对。

Sir认为,这正是《人生七年》的神奇之处,也是人生的魔幻之处——

你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

TA在7岁给你的答案,和70岁说出的答案。

一模一样。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