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海街日记》,还是为了去镰仓旅游做功课,这片也就自动被我归类为「是枝裕和式的婆婆妈妈细水长流+几位大美女」之日式温情片。

前不久大屏幕重温,再享受一遍几位大美女的洗眼之余,意外发现这片其实不动声色、但又旗帜鲜明地展现了导演对社会议题——而非单纯的家庭和儿女情长——的表达(←以前受影评影响,以为是枝裕和至少是在拍过《第三人》之后,到了《小偷家族》才明确转型到关注社会议题的)。

以下就来掰扯掰扯看片时的引申联想。

片中四姐妹的家,是个典型的「女本位的小共同体」,而这个小共同体得意建立并维持得这么好的前提,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些必要的亲缘关系
从对话可知,这个「家」至少在大姐少年时就「破裂」了(父母离婚,父亲与小三去仙台,母亲再婚,远嫁北海道),但这个家破而不散,就是因为有外婆和二姨婆(不知日本人怎么称呼的,就是树木希林那个角色)把几姐妹拉扯大;大姐成人后,「长姐如母」,帮扶着把二妹和三妹带大,三姐妹成人且工作独立后,又联手抚养同父异母的小妹——一切都基于女性之间的亲缘关系。

健全的私有产权制度
共同体不是纯精神的东东,得落实到物质实体和「场域」,而老宅的永久地权和产权便是另一个重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家族财产」可积累(虽然这个家并不富裕,但也算中产),而这些女性也就天然可作为「继承人」培养。姐妹们在继承了家族财产的同时,也天然地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家庭园艺(栽培梅子树)、厨艺(酿制青梅酒),服饰(浴衣)等等(再推而广之,就是一个街区、一个地区可以延绵不绝的民俗文化)。

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片中突然出现的母亲随口一句「要卖房」对大姐造成的冲击便可想而知:房子这个最重要的「公产」一旦被分割,就能对共同体造成实质性摧毁。

发达的街区互助文化
首先,「海街」即镰仓,这个地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至少电影里看起来是——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城市建设完善(通勤小火车太可爱了!),治安良好,支柱产业以海产养殖和旅游服务业(冲浪)为主,没有影响环境的工业,是个非常宜居(适合女性生存居住)的地方。

很难想象,如果换到一个深山老林(比如一开始三姐妹去参加葬礼的山形),蔽塞的环境、极低的人员流动,势必是家族宗法势力深厚之地,完全无法发展出片中这种「女性本位小共同体文化」。

其次,「海街」除了硬件(市政建设)过关,软件(社区文化)也很发达:经费充裕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小妹转学的学校,有足球队和篮球队,而且实施平权教育,男女同队),资质优良的公立医院(大姐工作的医院竟有非常先进非常人文的临终关怀部),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那个超温馨、超好吃的海猫食堂),分享善与美的社区互动活动(热闹的烟花大会、学生课余参与沙丁鱼捕捞作业)。

这样的生活没有强拆、没有棚改、没有996、没有内卷……当然,也许是枝裕和的电影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冷血残酷的一面,但至少看起来大家都实实在在地为「建设社区」而劳动(甚至连二姐那个银行(作为传统的吸血机构)都在推出低息贷款扶持小个体户)。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正是因为女性广泛参与到社区的各行各业,所以整个社区基本可以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从学校教育到养老/临终关怀/丧葬,都能给予生活其中的个体以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简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生存状态:每个女性都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做到「独立」,但又绝不「孤立」,与自然、与社会、与身边的世界时刻产生着connection。

然而这电影毕竟不是「首善之区PPT」,总得表达一点「平静的乡村,不知隐藏着多少罪恶呀」的主题。我们在感受海街美好风情的同时,也可注意到对这种女性共同体可能形成冲击的「危险因素」:

不健康的性缘关系
三姐妹「破碎童年」就来源于父母辈的混乱性缘关系(父亲出轨,母亲似乎也跟其他男子有染),到她们这一辈,仍然受到不良性缘关系困扰,这个在一开始就通过二姐这个「恋爱脑」体现了。二姐最漂亮,性格「也不挑」,所以也(遗憾地)最吸引烂桃花,交往的男朋友借高利贷,二姐请他吃饭还帮他还钱。

另一方面,大姐虽然看起来「很挑」,一直diss二姐的恋爱脑,连自己父亲都diss,但大姐其实也遗传到了「容易心软」的性格,也对老男人的关怀和体贴(以及什么「妻子生重病所以不能离婚」的借口)没有抵抗力,一不注意也「被小三」了。

当然,虽然片子体现了「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但也并不是说,导演在鼓励女性去主动寻求「健康的性缘关系」。

片子四姐妹的交往对象(包括潜在交往对象)可总结为:
老(大姐那个老男人医生,还是有妇之夫)
弱(二姐那个高利贷男友,外表就很弱鸡)
丑(三姐那个爆炸头同事)
幼(小妹那个队友同学,同样是家里幺子)

——看完这片子,大家应该都能get到,导演绝非「擦亮眼」派(即认为「女孩子就要拥有甜甜的恋爱,一定要找个人品好、对自己好的的老实男人」)。谈恋爱(哪怕仅是找个炮友)对女性来说总体没什么特别好处,谈恋爱不会真的让你更「完整」,大概率只会让你惹上一身骚。

父权制婚姻
婚姻对女性共同体的分割是最深刻,也最致命的。
这个家虽然父亲(家长)缺失,却也时时回荡着父权制婚姻的幽灵: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一:结婚是社会义务。
「你们总要嫁人的!」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想,大家也都这么做。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二:从夫姓/从父姓。
外婆(+二姨婆)—母亲—三姐妹+小妹,即使从血缘/亲情上是最亲密的三代人,但她们却互相顶着不同的姓:三姐妹姓「香田」,小妹姓「浅野」,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外公的姓,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女婿的姓,这个家庭不需要男人,男人也的确没有为这个家庭贡献过一丝一毫,但他们却永恒地用姓氏对这个家庭的女性行使所有权(哪怕仅仅是表面的)。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三:从夫居。
母亲改嫁后,远赴北海道,这是必要的从夫居。
小妹的母亲(那个「小三」)应该也是镰仓本地人,与小妹父亲结婚后去了仙台。
大姐一度考虑与主任医师结婚(在那老男人离婚后),并随着他去美国(老男人去美国进修儿童癌症,大姐去美国不知干嘛?大概率是陪读)。

日本没有户口制的束缚,是个迁徙自由的国度,但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默认是从夫居。上一辈的「从夫居」使得镰仓本地的母亲们都成为了「异乡异客」,缺失了「根」,这一辈的大姐,也险些在爱情的洗脑下,做出最危险的决定——远离原生家庭,远离「原乡」。

剧中人物并不认为大姐为结婚去美国就是「跳了爱情的悬崖」,二姐还微笑着鼓励大姐大胆追求爱情:「你放心走吧,我和千佳能照顾好妹妹」。不过,大姐虽然得到了二姐的鼓励,睡了一觉后就很理智地决定放弃这个结婚出国的offer,在海边台阶上和医生平静分手——分得那是相当平静,那个医生竟然「哦,好,拜拜了您」就拿着矿泉水颠儿了。

这一段第一遍看时没留意,二刷才意识到,导演的倾向性在这里体现得相当明显:当你还在这为「没有嫁给爱情」而困扰或愧疚时,人家(那些用爱情忽悠你的男性)连「心痛」「受伤」的表情装都懒得装,直接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只不过当你是一个「很可惜」没有被他忽悠成功的潜在保姆,而已。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四:家庭财产传男不传女
小妹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但父亲生前经营的温泉旅馆她却一点没有分到财产——仅仅因为父亲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现任妻子,且妻子有个继子,小妹如果要争产,大概率占不到什么便宜,她的继母完全可以在她成年前把财产转移掉。也正因如此,小妹宁愿放弃自己成年后可能继承的遗产,选择来镰仓投奔姐姐们。

另一个「丧失遗产继承权影响女性生活」的例子是海猫食堂的老板阿姨,她的弟弟回来争去世母亲留下的遗产,如果她拿不出来就逼她卖掉餐馆,她弟弟之所以有底气这么做,大概率也是法律和社会习俗仍然支持长子有权继承家产,即使这个长子是个混混二流子。

综上,片中女性不论是进入一段「性缘关系」(即谈恋爱),还是进入「婚姻关系」,对女性来说都是很不利的,本质上都是脱离女本位的共同体生活,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从/尊卑关系。

当然,「跟男人扯上糟糕的关系」虽然应该尽量避免,但男人在片中也并不是以丑恶的面貌出现的(毕竟导演自己也是男人嘛)。

男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救药,当且仅当他们——

1)没有以恋爱或婚姻剥削女性的时候;
二姐的男朋友在被债主找上门后主动和二姐分手,而不是当街杀女朋友;
大姐的暧昧对象在大姐拒绝求婚后和平拜拜,而不是死缠烂打;
Lily Franky那个角色是海猫食堂老板阿姨的男朋友,两人似乎只是中年人抱团取暖的状态,老板阿姨临终前他有照料,去世后他也帮着料理丧事,类似一种「意定监护人」的关系。

2)与女性在工作上能友好合作、平等社交的时候;
三姐的那个爆炸头同事,工作之余会跟三姐聊自己还想爬雪山的梦想;
二姐的银行同事,虽然相对二姐是个「前辈」,但并非「油腻上司」,在菜鸟的二姐前没有拿腔拿调,工作间隙还会和二姐探讨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弱势客户。

3)对女性的成就表示出真诚欣赏的时候;
比如小妹的足球教练,对小妹的能力一直是大力赞赏;
小妹的同队男同学风太,喜欢小妹又不敢表白,虽然不是小帅哥,但他单车载着小妹去隧道看樱花,谁不夸他一句可爱呢?!

所以,豆瓣短评页面那个最高赞,什么娶大家/恋二姐/生小妹,省省吧您呐!四姐妹之所以这么美丽而自由,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就在于没有您这类普信男的打扰和破坏好吗?这片子根本就没你这种「大家长」(还是个意念当爹)什么事儿好吗!!

...

片中那个娶了好几个老婆,生了好几个女儿的父亲,已经死啦!并且一个脸的镜头都没有露出!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男人,这个「精父」——他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奉劝各位对着大美女舔屏的男士,你有这YY的功夫,还不如去学学那个小风太,学学人家从小就欣赏女性,尊重女性的品格!

此外,「男性/父亲/家长」偶尔也可以起到一点重要的作用——这是是枝裕和作为男导演,对自己性别唯一的一点找补:

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一向对父亲没什么好话的大姐,也说出了「也许父亲真是个温柔的人呢」——请注意,这里可绝不是什么老套的「亲情大和解」,父亲的温柔(原先用大姐的话说就是「优柔寡断」)之所以被提及,完全是因为三个姐姐在那感叹:「有这个妹妹真好!」进而饮水思源:「有这样好的妹妹,也是因为父亲把她养得好呀,妹妹性格这么好,也是因为之前的十五年,是在父爱关怀下长大的吧。」

在这里,父亲终于在这个家中被肯定,并不是基于他天然的父亲身份,而是基于他为这家在做出的「编外」贡献:把一位宝藏妹妹健康养育了到了十五岁→间接地为这个女性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

他这个功劳,勉强可以抵消先前他对家庭的不忠给三姐妹童年带来的伤害,所以也算非正式地被共同体成员认可,并记录在了「功劳簿」上。

在这里,男性的价值被女性共同体内部来审视和评估,得出了与父权文化下那套评估体系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个评估的标准,可以看得出,是完完全全是女本位的。——这,就是这个片子最新鲜、大胆的价值观输出。

片子结尾时,四姐妹——她们都单身,且没有任何恋爱或成家的迹象——竟然就随意讨论起了各自的「临终感言」,其中年纪最小的未成年妹妹,还口气超大地说「我临终有好多想说的话呢!」
这说明导演对四姐妹的「远景人生预期」就是:

请努力维持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平静而自由的生活吧!

你们,特别是你(对着那个小妹妹拍拍肩),会获得无穷多的美好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