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得空本喵就急忙去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

我对这部片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因为网上的好评太强烈了。


...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是坐在观影厅里开始的那一个小时让本喵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因为前半段的剪辑衔接凌乱结构松散,让人不得不怀疑网上那些好评可能只是因为乐队原本的影响力。难道那铺天盖地的好评评的只是一个情怀吗?

直到后半段影片开始渐入佳境,这时才发现导演是把重心放在了皇后乐队成名之后,前面的只是背景交代。


...
图片发自简书App

皇后乐队开始成名之后,主唱佛莱迪开始渐渐的迷失自我,童年给他的困惑并没有因为他的成功而消散,反而开始愈演愈烈。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却不能接纳自己。他敏感而又脆弱,却还要每天用强硬的姿态面对所有人,尽管这些人中也包括深爱着他的家人和乐队成员。

他开始疏远所有人,沉迷于派对和烟酒,可时间安排的越满他心里那个洞就会越扩张,似乎随时都会把他吞噬。

而最终,他在一场大雨中清醒过来。

原来如果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正视自己,那么再多的时间与成功,喧闹与掌声都无法给你行走在这世间的底气。

说到这里,必须给演员拉米·马雷克点个赞。他演的太好了,佛莱迪年轻时的持才傲物和最迷茫时的虚张声势又敏感无措都在他的眼神里。


...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更应该点赞的是那支传奇乐队。

不论主唱佛莱迪有过多少负面新闻,可当他站在舞台上的时刻都是闪闪发光的。不论皇后乐队有多少的争议在,这个乐队曾带给人们的感动与震撼至今都还没有消散。

换个角度说,正是那些一直以来缠绕着佛莱迪的痛苦造就了他。就像那句话所有,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佛莱迪用音乐把自己心中的暗影化成了光芒,唱了出来,让千万被暗影所困的人们找到了归属。

就像电影中佛莱迪在和百代签约时说的,他们的音乐属于那些边缘的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的人们。

他们开创了和观众互动的先河,全场万人的大合唱,和一起跺脚拍手,甚至你一句我一句的唱和。也许今天看来有人觉得只是一场演出,但你永远不知道那时那刻对于台下的人意味着什么。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佛莱迪从医生的办公室出来,在医院的走廊上坐着一个病人。他看上去苍白又虚弱。当那个病人试探着唱出“ai~o”,而佛莱迪唱和了后。那个病人眼里泛起了泪花,嘴角却含着笑。

在这个病人生命最绝望的时候,这一声“ai~o”大概会让他觉得人间还是值得的。

当他在那场举世闻名的Live Aid演唱会上,和台下十万人大合唱“We are the champion”时,台下那些流泪的人们,让我们知道,这支乐队,这个决定把音乐做到最后一刻的男人,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歌曲感动震撼着这个世界。


...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影片最后的一场演唱会,让我明白了那些铺天盖地的好评,评的并不是情怀,而是坐在影厅里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感动和不由自由想要流泪的悸动,还有深深的遗憾。

毕竟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看到佛莱迪的现场了。

谢谢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它从另一个角度稍稍弥补了这种缺憾。

它再一次告诉世人,音乐的力量从不会被时间或时代的更迭击垮,音乐的力量只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宏大,这种原始强大的力量是这个社会与信息无论如何进步都没有办法击溃的。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