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跟一位加拿大华人朋友聊《八佰》。他上来就以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朋友圈中的观众观影后反应感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他认为,没必要如此感动。
如今的海外华人,早已不是40年前的几种群体。出国动机的不同,国内发展造就的民族与阶级觉醒,国外华人群体的积淀,异国他乡的不安全感,种族问题等因素,导致同为一线城市高等教育出身,许多海外同胞往往比国内人群更“左”一些。
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没有断过联系,他的这些情况我自然知道。朋友相谈不设防,不设限,是纯粹的思想对话。所以我自然地隔着一块三星为别家厂商提供的二等E3 AMOLED屏幕,微微一笑。
那时我跟他说,虽然我还没有看过,不过这部电影最近在网络上溅起的水花很大,大概能分析出一二。大家争议的主要内容,其实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段历史以及背后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环境中,这自然不可避免。不过我们抛开这层,去看电影,我认为,把一个战争片,历史事件,拍成可以吸引人走进电影院观看,获得不错票房成绩的商业片,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好事。电影是个产业,想做好,不能只靠优秀的艺术片。想要行业里有更多人才,技术,市场上有更多观众,就要把整个市场做大。而这个电影启蒙,要靠商业片,或是说成功的商业片。
回想起来,中国真正像模像样搞商业类型片,票房再上一个量级,大概是从2012年的《泰囧》开始的。其实真的没有多久。所以,从马克思史观出发,《八佰》的诞生是必然的。不管关于它的一切,你认不认同,喜不喜欢。天下之大,何人都有。
跟他聊完之后,我也在网上看了预告。英雄舍身,家国大义,感动。周六顶着昨夜的宿醉,买票观之。
初看30分钟,第一个感受是一些观众压根就不知道淞沪会战,我不知道这个比例放在全国有多高,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对国军在正面战场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一无所知。
我真的想说: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多读读书吧,多了解下吧,互联网和手机就在这里。当然,也奢望国内的中学历史老师好好教些。
然后是战争场面与各种牺牲,这时候,眼泪也曾在我眼眶中流转。心中暗念: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需明辨,春秋存义。从岳飞到袁崇焕,无数爱国将领在我脑海里过了一遍。但马上我发现这句话不对,毕竟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我这种思想容易滋生大汉族沙文主义,要不得的。更何况我周围不少少数民族,满族居多,也就是金兵和女真鞑虏的后裔,这话我真说不出口。
看到这里,我已经逃不开电影之外的意识形态讨论了。那就夹杂着说吧。
随即想来,在东亚这片辽阔的区域内,你争我夺,出现了太多的杀戮和战争。正所谓“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从史前时代开始,大约两万年前,有着更先进生产力的黄种人,便把东亚的棕种人赶到了菲律宾、台湾、太平洋岛链上,成为现在操南岛语系的诸族。“逐鹿之战”,黎民百姓中的九黎、百姓部落,或许也是他们的后裔。过程不表,最终所剩余部要么跟“当地人”通婚消失,要么滞留在中华文明圈,明代还有中国太监收养棕种人当义子的记载。到有信史之后,百越诸族,以及他们的最后巅峰,春秋末年的两霸,披发文身的吴越,也最终消失了,留下的痕迹或许只有南方汉语的口音以会稽、姑苏这些地名。《芈月传》里的义渠,是西北之戎,最终的结局也是被秦所灭,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怪底君王惭汉武,不诛方士守轮台”的轮台也没了,直接被屠了城。大腕、楼兰倒是没有直接灭国,但是也打的他们喘不上气,或逼着他们易主,或当着他们大臣的面斩了国王脑袋。“辞君一夜斩楼兰”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曾经的我们何等的气魄。百济和高句丽一直是中原的眼中钉。虽然向日本输送了语言、佛教等知识,起到了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等隋炀帝开完大运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好日子也就到头了。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李勣,也就是徐茂公,薛仁贵等优秀将领的指挥,百济和高句丽终于在地图上消失了,北亚对我们的隐患少了一些。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匈奴、鲜卑、突厥、柔然,诸多国家、民族、部落,只剩下了名字。历史有时候换个视角,就让人迷惑、更显残酷。
要提醒自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不是充话费送的。朝贡体系,越南韩国日本用很多中国文字甚至汉语,也不是随机选择的。社会是达尔文主义的,我们的祖先,都是强者的后代。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变的道理。
调整个坐姿,继续看电影吧。
电影的视效很好。残酷真实的比较恰好。在那个昏黄的色调下,四百多位士兵走到了自己的黄昏;苏州河对岸的大上海,虽然被外国保护,但终究也是最后的繁华;整个国家,所有国人,都走到了生与死的关头。
“和平年代”,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和平消失,上海成为了军国主义,与疲弱的蒋介石政府冒险的战场。两方,都有各自宏大而注定不可及的梦。
可毕竟日本工业化、现代化因种种原因完成的更早。社会动员能力、国民以及军队素质、武器装备水平,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家还没有真正统一,群雄争霸的动乱国家所能比拟的。那时的情况是,日本拥有世界前三的海军,士兵基本在国内完成了小学基础教育,兵精粮足,国内现代化多年,社会动员机器全开。而中国还是一个大部分像白鹿原一样的农业社会,春秋战国一样的割据状态下。整个淞沪会战,蒋介石像周天子似得又要用中央军带头做表率带动地方军阀,又期待国际社会谴责日本,怎么可能打得过早就打出“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将士仍需努力”的日本。
但即使这样,他们用二十到三十万人的代价,用送人头的方式坚持了三个月。
电影中,李晨不认识地图,羊拐不会写字,都是当年真实的情况。更残酷的现实是,中央军士兵来了上海,用灯泡点烟,海军是甲午时代老旧的战舰,那就是当时无奈、荒诞、悲壮的事实。
整个电影,以及历史事实中的荒诞,还有隔着苏州河,就是一片繁华的大都市。日本人不想得罪列强,侵犯租借,中国更不想。两个东亚国家打来打去,依旧不敢挑衅江湖大哥。
但这片荒诞的城市,恰恰揭示了未来的希望。只有中国有了更多的上海,成为更加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变的自由而开放,才能让更多的国民对这片土地有认识,有归属,才有更多的人才与物质去抵抗侵略者。试想,如果人人都如教授一样关心社会,有枪和子弹,日军还能如此肆无忌惮吗?(当然,现如今,我们还需要更多会操控无人机和电脑的人。)
好的电影不是群像刻画的好。要么揭示战争的深刻原因和人的状态,要么展现人性。这一点上,《八佰》不算优秀。更优秀的是《南京,南京》和《鬼子来了》。删减或许有二三成原因吧,这个不得而知。我能看到的,是魏晨,郑凯,李晨的坚毅;羊拐面对命运的坦然与坚强;欧豪和他代表中国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无知与不自觉,以及面对残酷后的成长;老铁和算盘那种更加看中小我的利己。利己是没错的,没必要苛责他们。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每个人自己的幸福。我们不能苛责,用一种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捆绑所有人风险。更何况他们是有女人或是即将有女人的。不像羊拐,他连女人的奶都没摸过。这让我想到了《让子弹飞》,那里的革命者,除了少数的理想主义者,都是自己解决、喜欢男人、处男等“不健全”,在社会中被高度边缘化无法获益的人。老拐这种没碰过女人的狠人,在战争年代是优秀的战士。放现在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然而,现在依旧有这样的人。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样的人还不少。好的社会就是要拯救瑞恩,最终让大家都成为“瑞恩”。这样的角色出现,真实,符合情理。
也不要跟我抬杠我这种就会写东西的敢去参军奉献吗?真敢,就看我认为值不值得。国际纵队知道吗?海明威,罗伯特卡帕,白求恩都去了。
电影的最后,我偷瞄电影院观众,很多人都哭了。但我看到片尾如今的上海,想到高楼林立的东方巴黎背后,是一个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员的社会。我真的哭不出来。因为现实一点不必电影里的过去轻松。先辈们的血已经流完了,但他们的理想远没有达成。他们当年的敌人甚至被占领的邻国如今都依然强大,人均GDP、国家幸福指数遥遥领先,吾辈真当继续努力。
我对别人因国军贡献如何的讨论不关心。但人总要活着社会总要前进。一定要警惕把自己绑在一个民族主义情绪当中。只有抽离出来,看到本质,才能让自己,让你的国家强大,避免被当年日本那样的军国主义利用,避免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