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此文首发于淘票票。

▲摄影:Gabriel Shear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特别是在岭南这个总算成功入冬的天气里,貌似没有什么能够比吃饱喝足之余缩进影院里,去看一场深剖家族温情的推理大戏更合适的消食方式了。
但是否值得一看再看?也就是说有无可能成为经典而被人津津乐道乃至传颂不休?虽然经典这个说法在当下已经愈发疏远、抽离,并且早已串味,有如向00后介绍百雀羚、美加净多少会显得泥古和迂腐。如果用电影来举例的话,像是某些涉“市”未深的自媒体在谈及越狱类型片时,居然会将翻拍于2017年的《巴比龙》(Papillon)妄称为经典之作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许是曾经的经典井喷过剩,将人间的所有戏剧冲突类型(“金学家”陈墨在点评金庸作品时曾说过共计400多种)都来来回回用了个遍,所以现在的新意也就顺理成章地变得乏力乃至久违了。这份感受在观看《利刃出鞘》(下文简称《利刃》)时于开场阶段不时出现,总会在某些画面或桥段里发现那些似曾相识的浮光掠影倏忽一闪。影片开始,就是如同《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似的氛围营造,一股熟悉的浓郁犯罪风情便将视线恰到好处地拽住,不紧不松,张弛有度,仿佛一位放风筝的老手懂得如何撩拨气流。接下来所有人都盼着那不幸的死者快些出场了。
未有昏昏欲睡的冗长铺垫就直奔主题:凶杀案适时地发生,包括家族成员在内的事发当晚的在场者都要面对警方的询问,而疑云自此将笼罩在所有人(包括大部分观众)头顶直至谜底揭晓之前。跟着就是乍看上去神秘的侦探开始拿腔作势地出现,总之他会在片尾出其不意地将食指或是雪茄又或是枪管指向凶手——虽然这样看上去太容易联想到他最为人熟知的角色。令人谈不上是觉得致敬还是看上去技穷,反正一切都是那般想当然的轻车熟路,当以为影片必将循着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复古推理风稳步缓行时,突然一切节奏统统被打乱,像是被带入了几乎所有国产刑侦片的节奏——真凶在开场未几便已高调现身。
1.开局:凤头之艳
这是看到目前的第一处惊喜,显然是要与阿加莎系的作品风格相斥,影片走上了一条景物殊异的岔路,既然是分道扬镳,也就无法以及没必要去模仿她。此时,我更好奇地是导演将如何带领一众演员以及海量的戏迷去将这个故事讲得不落俗套,毕竟距离片尾还有近两个小时的空间可供填充。不过这种推陈出新的手笔就足以引人继续观赏下去。
与《好莱坞往事》所不同的是,《利刃》虽然也涉及到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不过用典相对国人而言并不太过隐晦冷僻。这有点像政治课试卷里时政题的难度值,只要还保持着社会交际以及浏览新闻网站的习惯,《利刃》里出现的有关信息就都尚在认知范围之内,如女主的南美裔身份和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之间的矛盾等等,总之不会让人觉得理解费力干扰剧情。并不需要预先去做大量的恶补准备,而这对于一部推理影片来说则有如天条一般不可触犯。
我反倒是担心会像《寒战》那样,在第一部里精心地为自己挖下一座大坑,当众人都翘首以盼地等待片方推出自圆其说的续集时,到头来却发觉导演敢情是未曾料到竟会大卖,本以为给一个开放式结局就能收场散伙。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憋了将近4年居然攒出一部让人尴尬无比的续作,勉强叫作狗尾续貂,直白些说就是自掘坟墓。对于高度戏剧冲突的推理片,任何一处出现差池都将会导致满盘皆输,观众里面定然不乏资深的刑侦爱好者甚至从业者,既然《利刃》开场到目前的这一步迈出得还不错,就要看导演怎样将胃口一步步吊到最后。
2.中盘:猪肚之厚
在看预告片时,对《利刃》的期望其实并不高,作为类型电影的爱好者,当看到那些搞笑的镜头扎堆时,还以为这将会是一部烂片,只是靠着明星刷脸和嫁接经典来讲述一个老套的故事。但显然导演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在提前预告凶手身份后,观众好奇的重心自然会倾斜到女护士作案的动机和手法上,以及脱罪的过程与细节种种,这将是撑起整部电影的结实骨架。
在群像方面,各位“绿叶”们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戏份,将编导赋予他们的形象和内心忠实高效地呈现,以致于仅用了不多的问话篇幅,秉性、弱点以及是否凶嫌的可能性占比基本了然于胸。
这是一部不能过分较真的反传统的类型电影,在与日式推理的过度严谨和不可思议所不同的是,《利刃》的案(剧)情设置甚至有一些过于随意乃至看上去儿戏化。如同在欣赏老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那些超现实主义画作时的体会,怪异、恐怖、末世感但又让人觉得舒适,那是一种不可能在真实世界存在的图景。影片中多少也有这么几处让我分心,甚至还有些觉得牵强。首先要讲到一家之长的意外逝去,既是生日也是忌日,对于一部强调娱乐性的推理片来说,这种设置很带有些哲理性的玩笑意味。但当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的角色得知自己在大寿之日却仅剩下10分钟寿限时,他的那份超乎常人的淡定与从容,还是难以避免地让我出神了。固然对他而言富贵有如浮云,人生不过沧海一粟,但在这电光石火的一瞬,居然还能将一切环节都算计精准,同时有如早期电影里那些临终前的长篇遗言一样喋喋不休,我甚至还联想到了视死如归的某种精神……纵使能力强如顶级推理作家肝胆壮如死士荆轲,也实在无法让观者信服这种反人性设定。
其次还有普卢默将毕生遗产都赠予小护士的“豪迈”壮举,影片中似乎并未有过清晰、理性哪怕是啰嗦地呈示,仅仅通过只言片语和细枝末节来表现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的角色所具备的善解人意、奋发上进的“超人”品质,显然也不足以服众。不过如果将背景放到大陆,反倒就能解释通了,想想那些多少沾染上桃色成分的保姆争产案。跑题了。
再次,另一处让我觉得看上去难以理解的是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Craig)的私家侦探这一角色,居然大部分时间都要带上小护士一同办案,这显然有违常理。而且每每都助小护士逢凶化吉。
还有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毁容式”的夸张表演,让家人纷纷去“吃屎”那一幕不知会否令“美队”粉丝大感意外?包括片中某句拿辛普森(O. J. Simpson)开涮的情节,这一切仿佛都在暗示着什么。让人在一次次倍感不解的同时渐渐恍然大悟:导演这是有意为之吧。
预告片既然已经毫不避讳地将反叛的基调呈于人前,早已宣告影片不可能按照常理出牌。如上种种,说明导演如此下力气去雕琢,似已明目张胆地想要告知,这些反常都是为了不落窠臼,至于是否能够修成正果,还请继续欣赏下去。至此,导演通过反常规地调度已经将悬念生产出来,并让观众(或者说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部分)产生了强烈的破译兴趣,甚至已经忽略了那些看上去的种种硬伤,加之贯穿始终的连串笑料,都让人觉得这哪还有传统推理片的影子呢?导演仿佛在以一种挑衅的语气发问: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不得不承认,莱恩·约翰逊( Rian Johnson)的确很懂心理学。
至此,算得上彻底与阿加莎背道而驰了,克雷格的形象也愈发远离睿智的波罗,从而让我更深刻地记住了他的侦探形象,虽然还是冷不丁会闪现出他身着礼服扭身开枪的特工一面。
不论是普卢默还是阿玛斯,以及克雷格和埃文斯,他们都在以无比“严肃”的方式告诉列位看官:好戏依然还在后头。
3.收官:豹尾之力
通常来说,文章的开头,要具有凤头一样引人注目的效果,显然,《利刃》轻易就实现了这一目的。还要有像猪肚一样厚实有料的内容物去充实架构,群戏百态、多视角逼近真相、完全谈不上揪心和叫绝的峰回路转,乃至那有些违和的笑料等等,都已高度完成,足够丰盛。最后,就要来到一部电影尤其是推理电影的终章阶段,像豹尾一样干脆有力地收尾。
既然与阿加莎形同陌路,那么结尾也必然要跳出三界。但谈何容易?推理电影即使拍得再怎生叛逆、另类,最终还是要回归推理,但大陆这类影片可另当别论。《利刃》从一开始就炫耀似的告知真凶为谁,到临近结尾时的大戏收场,焦点自然回落到克雷格的角色身上,由他来向早年的波罗致敬。
虽然难免还是要兜回到传统的老路,一如00后们再过上几年可能也会像母辈那样去关注美加净和百雀羚一样,《利刃》也无可回避像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里的结局方式。除了那不幸的死者无法到场之外,其他人等基本都聚拢在一起,听大智若愚的侦探先生娓娓道来。虽然不出所料,《利刃》依然无法做到《控方证人》《非常嫌疑犯》等片那样的有力甩尾,成就为类型片当之无愧的经典,不过还是给人以有力一击,即使引得哄堂大笑。至少导演一直都处理得还不赖,即使到头来还是逃不出阿加莎的“俗套”,但也首尾呼应地将编导的意图与抱负进行了充分体现,从预告片到正片剧终,以及那只印字的马克杯,都将风格化做到了有头有尾。至于是否完美,则有待时间证明。
4.经典可期?
的确,不能将影片与生活两相对照,否则那将会极为怪诞。电影又怎会荒唐得过现实呢。从本片的种种不可理解到结尾处的博君一哂以至到散场后的余味悠长,这部作品还是让人看到了一条新路,就算出动了“007”和“美国队长”,即使冒着被抢戏的风险,哪怕套用了阿加莎系的一头一尾,但它的成就还在于为观看者打开了欣赏类型片的另一种思路和视角。
单从这个层面来讲,《利刃》就具备了跻身经典行列的可能,至于将来的事,就留给00后们来在IMDb或豆瓣上评判吧,如果那时还未被其他网站或某种载体所替代的话。至少,我今后在举例时,将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推理片也不一定非要充满着背叛、狡诈、冷血、谎言和恐怖。(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