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被一张照片闪到眼睛。
银发寸头,断眉加眉钉,搭配金属风格吊带裙。
一个未来姬械感十足的周冬雨。
美吗?
第一眼看,感觉不出来。
但不美吗?
在女明星日趋于“网红脸”“少女感”同一化的今天,一再能够冲击我们常规思维。
事到如今,Sir也不得不承认——
越来越喜欢周冬雨。
算起来,今年正好是周冬雨出道十年。
2010年高考前夕,她还是位高三舞蹈特长生。
被张艺谋选中,在《山楂树之恋》中出演静秋一角。
起初,无人看好。
论表演,毫无基础;论长相,不算美艳。
明眼人都清楚,周冬雨赢在了气质。
一身琉璃白,天然去雕饰。
《山楂树之恋》是部讲初恋的电影,而当时的周冬雨,一次恋爱也没谈过。
片中有这么一幕,老三在河边,偷吻静秋。
注意静秋的反应。
抿嘴、眨眼、皱眉、闪躲。
在短暂又扭捏的停顿之后,静秋望向老三……
笑了。
一连串的自然反应,很难被设计出来。
周冬雨却凭本能做到,少女情愫的羞赧绽放。
张艺谋再次验证了自己的眼光。
17岁的周冬雨,就这么迷迷糊糊地被推到聚光灯下。
和如今自称“冬叔”,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同。
当年的周冬雨面对镜头,无所适从。
她私下请教恩师张艺谋,要怎样面对媒体。
张艺谋告诉她:不用准备、真诚最重要。
最初的最初,周冬雨其实就摸到了表演的法门。
真诚、纯粹、自然,是她成为演员最大的优势。
但锋芒,很长一段时间,被藏进一把惯性的鞘。
《山楂树之恋》之后,周冬雨出演的,都摆脱不了“静秋”的影子。
甚至有人评价,“她一辈子只能演一个角色”。
她显然不满足。
不满足只当一朵橱窗里的纯白小花。
2014年,周冬雨在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中给自己争取到一个角色。
杀马特女孩周丽娟。
宁浩嫌她太白,让化妆师涂最黑的粉底,从当地人那里借来衣服和假发套,要求就是越村儿越好。
周冬雨一一照做。
她说拿下这个角色,“就是想做个改变”。
拍摄中,她还临时给自己加了一段脱衣服的戏。
足以看出周冬雨的决心——
要主观能动,要打碎惯性。
真正的转折点,是2016年的《七月与安生》。
还是新人导演的曾国祥,鼓励演员多即兴发挥。
周冬雨表演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影后郝蕾看完电影后在微博写道:
“小姑娘已经完全明白表演是怎么回事了。”
2019年,周冬雨再次带来惊喜。
《少年的你》中她的突破,Sir说了不止一次。
还是那句话。
在片场,曾国祥反反复复强调:“我不要周冬雨,我要陈念。”
于是那个鬼马、率真的周冬雨不见了。
留下来的,是始终克制、隐忍的陈念。
周冬雨出道十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遵循别人的期待。
后来,遵从自己的内心。
如今,尊重角色的生命。
在Sir心中,周冬雨已然成为中国青年演员中,当之无愧的“宝藏女孩”。
她到底“宝藏”在哪?
Sir还想进一步说说。
说起周冬雨的表演,有一个字呼之欲出:
灵。
甚至不少人,将周冬雨和周迅相提并论。
在Sir看来,两者还是有不小区别。
周迅的灵,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建立在与角色深层次联结之中,精准又涤荡的表达。
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周冬雨的灵,则是机灵、灵动。
是基于天马行空的赤诚和直觉之上,新鲜又多样的表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她的临场发挥。
电影《喜欢你》有这么一场戏。
金城武饰演的霸道总裁路晋,试图挽回屡次被他伤害,周冬雨饰演的女厨师顾胜男。
情节还是我们熟悉的偶像剧套路。
总裁放下架子,大胆示爱。
但周冬雨,偏偏不按套路出牌。
没有欲拒还迎,没有梨花带雨。
憋了几秒,没头没脑喊出一句:
我性不性感
Sir看到这一幕时笑喷了。
这一下,完全是周冬雨式的即兴发挥。
——日常中,她经常用这句话,调侃自己一马平川的身材。
就连经验老道的金城武,也差点没接住。
什么?!
男神金城武太难了……
只好无奈地、言不由衷地说出病句:
你是最
普普通通的性感的人
某种程度,周冬雨的灵是一把双刃剑。
坏处,特别地“吃”导演和对手戏演员。
《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监制陈可辛看得明白:
一方面,导演心里对自己要什么要清楚,不然很容易被演员的表演带跑;另一方面,跟冬雨搭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他们接不住对面的’招‘,那么局面也会很难看。
好处,带给周冬雨一些周迅不具备的色彩。
喜感。
周冬雨宝贵的地方,不是她有多高超的演技。
在Sir看,她是为数不多无需刻意卖丑就能把观众逗乐的中国女演员。
周冬雨的灵,仅仅是鬼马搞怪吗?
《后来的我们》中有这么一场戏。
小晓和见清蜗居在逼仄的出租屋,连日常行动都受限。
但偏偏小晓相中一座旧沙发,一定要搬回出租屋。
见清不同意,她使出撒娇攻势。
前面一把搂住见清脖子,小鸟依人。
后面一脚钩住沙发靠背,态度坚定。
是小晓无理取闹吗?
她只是希望在出租屋里拥有一件属于自己东西。
这样才有家的感觉。
平平淡淡的一场戏,初看忍俊不禁,背后却唏嘘不已。
很多人看《后来的我们》,为小晓和见清的遗憾而遗憾。
但真正打动Sir的,反而是老家的那条亲情线。
小晓的父亲走得早,母亲经常在外出差。
尽管老家没亲人,她每年还是要挤春运回来。
因为记忆还在。
除夕夜,小晓偶遇见清一家人。
见清父亲一眼看透这姑娘的落寞,邀请她进家吃饭。
年夜饭哪有吃了的 再来吃点
从那以后,小晓只要回老家,都会在见清家吃年夜饭。
三场家戏,周冬雨通过细微的变化,划出一条情感渐浓的轨迹线。
第一次吃饭,小晓还有点生分。
跟着大伙双手举杯,坐立不安。
隔年再来,已经不把自己当外人。
以见清女友自居,完全是儿媳妇的姿态。
唱完一曲《北京欢迎你》,自己主动提一杯。
叔叔阿姨以后你们要去北京
住我们家 吃我们家 一定啊
最后一次过年,镜头只给到茶余饭后。
此时,他们俨然就是一家人。
不需言语,不需刻意表现。
小晓在毛衣上蹭去手上的水,自然而然收拾起来。
这是周冬雨表演中的温度和分寸感——
放飞自我,但不用力过猛。
不落俗套,又不失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