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

福特公司在这个被称为最辛苦的汽车赛事上,创造了一个辉煌和一个耻辱。

辉煌是,福特汽车包揽了赛事前三名,三台福特汽车同时撞线。

耻辱是,它侮辱了赛事,侮辱了体育精神,也侮辱了一个传奇赛车手——

因为福特高层要三台汽车同时撞线,下令让第一名的赛车手迈尔斯减速等其余两名车手,本来可以拿冠军的迈尔斯,变成了亚军。

离开的时候,车队负责人,也是迈尔斯的朋友谢尔比和他说,明年把这个冠军再拿回来。

几个月后,迈尔斯在一次测试驾驶中丧生——

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

...

福特公司老板决定硬刚法拉利。

为了卖车,也为了出口气。本来两家说好,福特收购法拉利,却没想到被法拉利摆了一道。

...

怎么做?

在法拉利统治多年的赛车大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打败他们。

于是,他们找到了谢尔比。

他是唯一一个赢得过勒芒大赛的美国人,曾经两次被《体育画报》评为“年度最佳车手”。但,因为身体原因,他在36岁的时候就告别了赛车场。

...

现在,他是一家车行的老板,也是一个赛车设计师。

福特公司来人,想让他搞出一辆赛车,参加勒芒大赛,打败法拉利。

他一听就楞了,开什么国际玩笑。这些家伙还真以为有钱可以为所欲为呢。

当福特的人说,给多少钱都可以,这家伙马上就变了嘴脸。

我想说的是钱买不到胜利

但也许能买到帮你取得胜利的人

...

这事有多难,他自己最清楚,但谢尔比本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

历史上的真事儿:

谢尔比听说AC汽车公司的发动机供应商不给他们提供发动机了,就写信和AC的人说,给我一个车身,我可以给这个车身安上福特的发动机。

然后给福特写信,又说如果给他发动机,他就可以把发动机安到AC的车身上。

就这么着,他搞出了一款经典赛车——眼镜蛇。

他最先找的就是自己的朋友迈尔斯,一个疯狂热爱赛车的人。

迈尔斯脾气倔,火爆,他自己开了一家修车点,最喜欢的就是口嗨那些不懂车的客户。

嘲笑人家开车技术不行,买个慢吞吞的老爷车最合适。

...

当他听到谢尔比要和那个福特公司造赛车的事时,他忍不住嘲讽:

你告诉他们需要多少时间吗?

两三百年?

...

不过,与其说这是嘲讽,不如说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法拉利,创始人就是个狂热的赛车手,从创建开始就一直想打造速度最快的赛车,他们在勒芒上已经赢得了9次冠军。

...

而福特公司。

在当时,福特公司另一个代名词就是——稳。换句话说就是车不错,但跑不快。不仅车跑不快,整个公司都是一个固化僵硬的公司。

...

一个细节:谢尔比去见福特老板,在前台等着,他看见一个文件就在底下转手了十几道才送到老板手上。

这种僵化的公司,最常见的就是喜欢做面子工程。

赛车项目的总负责人利奥就是典型的,啥都不懂,偏要指挥的外行领导。

他先是以迈尔斯太暴躁,和公司形象不符为由,不让迈尔斯参加比赛。车队输了以后,不知道他怎么干的,又说动老板,继续让他负责车队所有事情。

...

而他还是不让迈尔斯参加第二次勒芒赛。

为了让迈尔斯参赛,谢尔比赌上所有身家,如果迈尔斯能在另一项比赛中获胜,就准许他参加勒芒,如果不行,谢尔比的公司就归福特。

...

然而,利奥又耍了手脚,他给迈尔斯配的赛车维修人员更换零件速度太慢,致使他落后太多。还下令,福特车队的赛车手,发动机转速必须保持在每分钟6千转以下(可以简单理解为不能超过某一速度)。

谢尔比管不了那么了,他找来块牌子,在上面写上“转速开到7千以上,玩命开!”

迈尔斯看见,束缚在身上的枷锁终于被解开,他脚狠狠地把油门踩到底。

...

《极速车王》根据传奇汽车设计师谢尔比和车手迈尔斯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名字直译其实是福特VS法拉利,说的就是福特在勒芒汽车大赛上把法拉利掀翻的故事。

两大汽车豪门的恩怨史,电影的阵容也够豪华。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就是拍《金刚狼3》和《致命ID》那位,主演是两大男神,贝尔和达蒙。为了贴近角色,贝尔又又又展现了自己橡皮人的特质,减重几十磅,都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在胖瘦之间转换了。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赛车电影之一。

其实,赛车的场面只在最后半个小时,而且没有花哨的甩尾、漂移,但只用不多的几场比赛,就让一点都不懂赛车的肉叔看得血脉喷张。

最直观的当然是超车。随着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越来越高,迈尔斯把油门踩到底,看着他接连超车,把所有对手都抛到车后。这是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

...

而,电影把赛场上所有因素都变成可以影响比赛结果的变量,让你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

电影有一处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

在勒芒大赛上,谢尔比想记下迈尔斯的圈速成绩,可自家却没有秒表。他偷奸耍滑,把法拉利车队的两个秒表顺了回来,惹得对手好一顿吵。

后来,又故意在他们的维修区偷偷丢一个螺丝帽,又让对手们吵了一架。

...

这对比赛的结果有影响吗?

当你开始想这个事的时候,就落入了导演的陷阱,无论这对比赛有没有影响,这都让观众更为揪心。

还有迈尔斯的碎碎念。

他在开车的时候,总是和赛车碎碎念,好像赛车是有感觉的人。让人有一种感觉,每一次极限超车,赛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崩溃。

...

不像《速度与激情》,把开车变成秀场,大甩尾、猛超车各种花招集合展示,《极速车王》更实在,更贴近地面。

你会被迈尔斯和谢尔比追逐梦想的热爱所感动,但这股热爱却不会把人燃烧殆尽。

因为他们不纯粹,他们的热爱还掺有杂质。

一般的体育题材电影是拒绝热爱中的杂质的。它们习惯于把理想放置于一个很纯粹的神坛,高不可攀,必须牺牲所有才能触碰,因此牺牲也变得神圣。

就像韩寒的《飞驰人生》。

张驰在巴音布鲁克大赛上,为了赢得比赛不顾生死,不要孩子,把油门踩到底,赛车第一个冲过终点线,也高高飞起,冲进了云霄。

...

他用赢得冠军和对赛车可以献出生命的爱来证明,理想和追逐理想的伟大。

肉叔不是否定这种牺牲,而是觉得这浪漫化的牺牲和伟大离普通人有些远。

而《极速车王》却不一样,它让理想从神坛走下,把神圣的牺牲掺进杂质。这点杂质并不影响逐梦的伟大,而让它更接近普通人。

就像迈尔斯,他本来是一个纯粹的赛车手。因为他对赛车的执着和热爱,和福特高层一直不合。也因此被利奥以形象不佳为由,拒绝他代表福特车队,参加福特的第一次勒芒比赛。

直到最后,福特高层要求他减速,等待车队另外两个赛车手,以完成三辆福特赛车同时撞线的辉煌一刻。

...

迈尔斯妥协了。

因为他知道,为了他的执着和热爱,朋友谢尔比押上了全部身家。是福特公司花了9百万美元,让他们打造出了参赛的赛车。如果还想继续赛车事业,他需要做些妥协。

在跑出了完美的一圈,又一次刷新了勒芒赛道单圈圈速的记录后,他减速了。

...

这让他遗憾地只能得到亚军。

但,这不燃吗?

这种并不神圣的,充满现实妥协的牺牲,让肉叔更有感触。

迈尔斯在跑出一圈完美的成绩,遥遥领先以后就证明了自己是当届勒芒大赛上最优秀的赛车手,他和谢尔比共同设计的赛车是最优秀的赛车。

现实的燃是证明我可以做到,而不是可以一直做到。

就像《灌篮高手》,湘北没有获得全国大赛的冠军,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已经打败了最强的山王。

...

如果,井上让湘北一路赢下去,湘北成为全国大赛冠军,然后称霸全国,称霸亚洲,统治NBA,它还能成为经典吗?

恐怕就成了三流的YY漫画,我们也不会心心念念地一直意难平。

韩寒肯定比《极速车王》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懂赛车,你看《飞驰人生》里的赛车场面拍得那么激情,就可以感受到他那股热爱。

但曼高德也许更在意普通人。

即使在面对最热爱的东西时,我们都还是会权衡利弊,有所顾忌。在不断地妥协和对抗中,走向那个也许会到,也许到不了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