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肯尼亚,装潢考究的联排别墅。

这天发生了一件小事:

一只乌鸦飞到餐桌上。

桌上本来摆着威士忌,精致的餐盘,面包和水果沙拉,被乌鸦搞得一团糟。

...

就像没人知道,风暴的起点,不过是亚马逊雨林里,蝴蝶扇动一下翅膀。

此时,没人意识到飞来的乌鸦意味着什么。

砰砰砰,先是从楼上跑下一个女佣。

然后,一个老人突然露脸,喘着粗气,摇摇晃晃间,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从脸上掉下。

...

老人被紧急送上飞机,运往内罗毕的大医院。

短短的航程过去,空姐发现,他变得……

变得……

更恐怖了。

脸色苍白,爬满水泡,意识有些不清,身体也摇摇晃晃。

...

好像有可怕的东西,正在从体内侵蚀他的灵魂。

下飞机后,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

他再一次变了。

躺在病床上,身体大量出血,生命垂危,手臂上有恐怖的血包。

护士惊讶地发现:老人不仅体内大出血,他皮肤松弛,松松垮垮地挂在骨头上,还爬满了水泡演变成的大血包。

...

一名医生赶紧抢救,却被他喷了一身污血。

他们遇到了什么?

病毒。

34年后,西非爆发一场疫情,恐怖的病毒,短时间内席卷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和西班牙,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据是,累计病例19031例,其中7373人死亡。

事后,所有人回望1980年那一天,都清楚地知道……

降临别墅的,不是乌鸦。

而是——

埃博拉病毒。

事情的经过,被理查德·普雷斯顿写成了纪实文学《高危地带》。

《2001太空漫游》原著作者、顶级科幻小说大师亚瑟·克拉克评价这本书:

我读过的最恐怖、最精彩的小说之一,甚至超过了斯蒂芬·金。而书里的事件是真事。要命的是,这种事迟早还会卷土重来。

它的恐怖,在于戳破了文明的遮羞布——

病毒并非远在天边,我们与它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这段距离里,你能看到人类的无知、贪婪、勇气和牺牲。以及,对大自然该有的敬畏——

血疫

The Hot Zone

...

故事挺简单的。

两条线:埃博拉病毒的非洲起源;首次在美国被发现的经过。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

它没有描摹恐怖的血腥惨状,但旁观现实的琐碎小事,渐渐演变成灾难,反而比杜撰的妖魔鬼怪更吓人。

肉叔看的时候一度喘不过气来——

1980年内罗毕的医生,检查患者时,看似只是普通检查。

但你会发现越来越不对劲:越来越大的血泡、越来越松弛的皮肤、患者越来越溃散的意识、医生护士越来越凝重的表情……

每个画面,都像拧螺丝似的,不停地让你越来越紧绷。

...

...

然后……

噗!患者突然喷了医生一身污血。

...

这段被紧绷着的观影,有多可怕?

这么说吧,肉叔当时看的时候,一度不敢呼吸,感觉就好像喘口气,埃博拉就会顺着我鼻孔钻进来似的……

这风雨欲来时让人透不过气的感觉,被网友形象地形容成:窒息式观影体验。

罪魁祸首嘛……

看不见摸不着的埃博拉病毒。

它从哪来的?

...

...

美国马里兰州,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一份包裹引起了南希的注意。

...

里面的东西更奇怪——

包裹外面写着猴子的组织。

然而,里面却是一坨血块。

南希以为,这是一种在猿猴中流传的病毒造成的结果。

...

检验结果,迅速推翻了她的猜测。

显微镜下的情景,让南希不寒而栗。

包裹里送来的是猴子的脾脏,只是在运输和投递过程中,脾脏被病毒化成了血块。

南希猜测,这可能是埃博拉病毒——

这里离华盛顿并不远,如果真的是埃博拉病毒。

意味着,至少百万人的性命危在旦夕。

...

这绝对不夸张。

埃博拉病毒不仅致死率高,而且无药可治。

感染者只能在痛苦挣扎中死去。

剧集开始,老人病发痛苦吧。

这还做了美化。

...

真实的情况,《血疫》的书里有描写:

他的肝、肾、肺、手、脚,还有脑袋里都在淤积着血块。血块在他肠内的肌肉里越积越多,切断了动脉对肠子的供血。这些肠内肌肉开始坏死,肠子也开始松弛下垂。一摊摊的血从他身边流了出来,迅速扩大。

...

埃博拉病毒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书里同样有描绘:

埃博拉-扎伊尔病毒的首次现身——这是埃博拉病毒中最为危险的一种——发生于1976年9月,它在靠近埃博拉河上游源头的五十五个村庄里同时爆发。它似乎从天而降,感染每十个人便会杀死其中的九个。

更具体的数据:602人感染,431人死亡。

迅疾,暴烈,不及反应,人就已经死了。

《血疫》里有句话:

艾滋病用10年完成的事,埃博拉只需要10天。

剧集《血疫》里有个细节。

南希和儿子在讨论有关艾滋病的事。

南希说,艾滋病确实可怕,但它不是四级生物危害(最高危险等级)。

...

那谁是?

嗯,埃博拉。

尽管这种病毒从未在美国出现。

可万一呢?

南希的同事皮特认为,这种概率不存在。

或许,这就只是试验器材被污染的小错误。

这种错误的概率明显要大得多。

...

而要验证这个猜测,也比南希做实验容易多了。

随便在试验台做个检测,用鼻子闻就能闻出来。

...

这一闻。

什么味道都没有。

好事?

不确定。

不过,这却证明了皮特的猜测也许是错的。

...

而南希的检测结果呢?

不知道。

结果还没出,她因防护服破裂,被迫退出实验室。

样品全部被销毁。

现在,也许有个人类无法治愈的病毒,暴露在外,不受控制。

几百万人,命悬一线。

...

《血疫》刻意隐藏埃博拉爆发时的恐怖。

但这正是它的高明之处。

它先告诉你埃博拉有多么恐怖,然后把它藏起来。

这反而让恐怖无处不在。

就像是,你知道有个已经启动的定时炸弹。

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接下来,你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那颗炸弹。

...

看《血疫》是怎么把这种恐怖藏起来的。

皮特通过实验,数据检测,已经证明自己的想法是错的。

埃博拉真的出现在了美国?

为了弄清真相,他和南希再一次进了实验室。

很不幸。

这就是埃博拉。

...

而他,竟然直接用鼻子闻了埃博拉样本。

皮特感染了吗?

按照正常流程,无论是否感染,他都必须上报。

可是他没有。

他瞒着实验室,自己抽血检测。

...

按理来说,他感染的风险很小。

可是,万一呢?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

控制病毒传播。

那个样本的来源地。

一家出售实验猴子的私人机构黑泽尔顿公司。

...

南希紧急上报实验室,要求封锁,隔离,消毒。

刻不容缓。

那里的工作人员没准已经被感染。

陆军实验室马上行动。

那里的人也配合,不过还是有点麻烦。

负责人没有告知自己的工作人员,自家的猴子感染了埃博拉。

也要求南希的行动保密。

...

不能让工作人员感到怀疑。

然而,一个负责喂养猴子的员工已经病倒。

头晕、发烧、呕吐,和感染埃博拉初期病症一样。

...

但,还不确定就是埃博拉。

到现在,病毒还是没有爆发,这些都只是潜在的危险,恐怖还藏在暗处。

但是,《血疫》已经把这种恐怖塞进了观众心里。

更进一步,还把这种恐怖持续放大。

剧集运用大量细节,一遍遍提醒着观众,病毒随时会爆发。

那些“定时炸弹”越放越多。

一旦起爆,惊天动地。

皮特心神不定地去喝酒,盯着酒杯失神。

...

服务员收走了他的杯子,他想阻止,却开不了口。

镜头一个特写,给到杯子

这像什么?

...

...

一个传染源。

...

仔细看,上面还有唇印

黑泽尔顿的主管去超市。

收银员收下他的钱,主管盯着自己给出的钱。

如果他身上携带有病毒,这就是一次传播。

...

再有。

皮特的同事,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妻子在清理他用过的浴缸。

...

消毒剂,杀毒水,手套被放在一个塑料袋。

镜头又给一个特写。

这又是一个传染源。

...

这些对准细节的特写镜头,就像一个放大镜,把恐怖成倍放大。

《血疫》藏起来的不止是埃博拉的恐怖。

想想看,是什么让潜在的危险一点点扩散。

皮特不光没有上报自己受感染的可能,还怂恿同事和自己一起隐瞒。

他不想被隔离,那太痛苦。

...

黑泽尔顿公司负责人,隐瞒员工,不想被外界知道。

否则,公司形象难保。

自己还会受到董事会的责难。

...

知道了吧。

藏起来的还有每个人都有的一点私心。

也许这点私心就会导致疫情爆发。

《血疫》的书里记录了埃博拉在德国马尔堡爆发。

那次爆发导致31人感染,7人死亡。

...

病毒来源于,乌干达出售给德国的猴子。

德国的一个猴商,把染病的猴子掺在出售的猴群中,卖给各个需要用猴子做实验的研究机构。

事后,真相被掩盖。

一位了解内幕的人说:

假如这一事实被揭发,他(猴商)很可能会破产,而乌干达也将损失一笔颇有价值的外国财源。  

一次私心导致埃博拉在德国爆发。

而这一次呢?

...

第二集对埃博拉的介绍:

一旦渗透了细胞的保护屏障,病毒就会劫持细胞系统,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

它不是单纯地破坏,而是慢慢把细胞变成自己的养料,帮凶,最终杀死细胞。

只有病毒是这样吗?

所有知道病毒在传播,却刻意隐瞒的人,比如皮特。

他没有害人的想法,他只是有那么一点点自私。

当自私侵入一个人,占据他的思想,他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对于其他人却可能有致命的影响。

这种过度的自私,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

编辑: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