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这个电影是这样,它恶心人的地方在于——你知道在战乱年代,一个女学生堕落成一个妓女有多容易吗。
它把民族伤痛关联上女性失贞,又把失贞女性的生命价值定义在远不若同龄的没有失去贞洁的女孩子的这样一个层面,它讴歌的根本不是“一群年长的漂亮姐姐救了一群小妹妹”,表现在把妓女的身份拿掉,这个电影将毫无戏剧冲突可言。它的卖点就是妓女舍身救人,说到底是觉得妓女不如女学生。如果说“妓女不如女学生”这只是一个价值判断,那讴歌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强调“妓女的生命换女学生的生命是英雄行为,是牺牲行为,是值当的。”
可明明死了同样多的人啊?为什么妓女死了,这事情就突然多出一点光荣了?
这就是很多人别扭的地方,一百年前有一百年前的价值判断,但这个电影的价值判断一直在暗示“妓女用已经失贞的身体和生命去替女学生受侮辱很值得歌颂。”
同样都是女孩子被强奸啊。有性经验的女孩子被强奸就好一点吗?
电影不认可她们的生命的独立。描画了这些,但不认可这些,她们依旧是囿于身份的符号。纯洁的女学生们在这个电影的符号象征体系里更像是男观众们待嫁的纯洁新娘而非奋进的代表知识的女学生,不然那也可以有一半的男学生吧,男学生也能学知识啊,那为什么没有男学生,因为男学生在导演的价值观里面没有可以被夺去的也无法去象征。总之女学生们是某种纯洁未被染指的所有物,她们的贞洁和气节是守护的重点。
但但但但但,说真的:
妓女和女学生的身份是有差别的,但生命的价值却不是有差别的。
如果我们认可学生比妓女的生命更值钱:
那么一个兼职卖淫的学生是更值钱呢还是更不值钱?
她的生命钱是收双份呢还是单收学生那份还是看场合收?
那么性经验略少于学生的妓女又怎么算?
比如一个还没有开张的妓女和一个有八个男朋友的学生?
你搞到最后会发现这一套就是在用性经验来衡量女人的价值。
我看这个破电影的时候也才十来岁,我真是看得满头大汗,幼年的我觉得那个不想换的妓女好惨,她被同伴们逼着套上学生的衣服,一直在哭……
妓女们也有会英文的会各种技能的,女学生们也有没礼貌的看不起人的,她们唯一的区别只是身份,而区分这个身份的最大的标志竟然是性经验。
看过电影的应该都能体会到——电影里这种清白税并不关联大脑或者知识或者见识只关联到性经验。
这就是它最让人糟心又恶心的地方。
它试图用女性被强奸来展现战争和屠杀的残酷,又试图说服我们女性的清白比生命更重要,又试图说服我们一些女性比另一些女性更加清白。
那要是这些女学生刚出去又碰到十三个更清白年龄更小的女生呢,她们也有换的义务吗?有没有女学生天平来吊一下统一一个等价交换物怎么的?就离谱…这是能换能歌颂的吗?
但女的要“没有性经验”的这个“清白”有什么用呢,不是说它不行啊,但女生自己确实也好像怎么着也——就用不到啊。
那谁需要这个呢,谁用到了呢?谁会享受女的没有性经验这件事情?想想,大家想一想,就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女生看这个会双倍被恶心…
最惨的还是里面的和屏幕外面的所有被这个片儿莫名冒犯的女生。 她们都很惨,战争里的所有人都很惨了,但居然还是会有比战争受害者更惨的受害者的受害者。
这事儿的重点不在于牺牲,在于身份的设置很有恶意,淳朴劳工替女学生牺牲能不能牺牲?能牺牲,伟不伟大?伟大。但这个故事牵扯到了性暴力,牵扯到了贞洁和性经验,却完全没有给出21世纪电影该有的阳间视角。
有说张艺谋不是为了讴歌,就是为了引起争议。但张艺谋吧,他要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肯定会知道的。国师嘛,你得信任人家的业务水平,他看起来就是单纯的没意识到这事儿是有点问题的。
就好像一个白人导演拍个电影,说十个黑奴为了救十个亚洲人自愿牺牲了…完事儿其中还有黑奴不愿意的但被同伴们架着硬杀了。我们这时候也不是想说亚洲人不行,或者黑人这个行为不伟大,我们更想知道导演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