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之前,想在b站随便找个视频看,首页给我推送了这部电影,标题为“直击东亚家庭创伤”,作为一个身处东亚家庭并自认为收到了来自东亚家庭文化伤害的人,我迫不及待地点了进去。

电影里建构的家庭比较传统,是一个男性主导的封建父权制家庭,丈夫对妻子和两个儿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追求极致的控制,稍有不顺心,动辄打骂。作为受害者和无权力者的母亲无法改变家庭的现状,只好遵从丈夫的意愿,对两个孩子进行高要求,但无形中她也被驯化,有杰留级,她最担心的是“我不知道怎么和你爸爸交代”;有杰考试时呕吐,她焦急地希望儿子尽快回去考试或者在明天参加补考……在有杰离世家庭分崩离析时,她没有跟有俊说一句话,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我很高兴这部电影设计了有杰去世的情节,而不是一味地讲述《pirate》漫画给有杰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其挣脱了家庭的束缚,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这显然太困难了。作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时时刻刻都受到父母的影响,若是压迫,那影响就更大了,一个孩子背负着这些隐形的巨大压力去生活,实在是太让人心酸了。有杰的死,让有俊在精神上觉醒,让母亲获得物理上的身体解脱——这些都是在牢固的、压抑的四口之家难以完成的改变。但是,有俊在后续的成长中势必处处受到父亲的控制,母亲在出走之后不知道还会不会受到前夫的骚扰,他们的困境,或许只是从显性的走到了隐性的。

郑有俊和林雪儿的恋爱之路,同样证实了这困境是走不出的。在学生时代,二人明明互生好感,但是有俊不敢把自己的真实心意说出口;在二人婚后,林雪儿怀孕,却引发二人的争吵,究其原因,是有俊“还没准备好”。长大成人的有俊相较之前必然不再受到父亲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小时候的伤痛给了他太多痛苦的回忆,他不敢进入亲密关系,也不知道怎么建立新的亲密关系,这些创伤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年少时的困境,有俊长大后也没走出来。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影片并没有安排二人在郑自雄葬礼上复合的老套戏码。诚然,郑有俊并没有任何错处,但是他精神上的缺陷注定还要伴随他很久,以我之见,若他无法“做好准备”,即使复合,二人也会再次分开,不再复合,何尝不是另一种爱的表达?毕竟爱不是控制,爱是自由。

有杰日记里绝望的话语,在许多年后的有俊的学生身上重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同样绝望的心情,同样的原因:家庭。东亚有千千万万个有俊,或许也有你我。愿你我都能尽力走出困境,若遇不到像有俊一样的老师,就成为自己的有俊吧。“加油!总有一天你会长大,变成你想成为的大人,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