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貌似给出主题词用AI即可自主完成的,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式电影,可取之处是一如既往的真实感以及平民化视角。

记录性很强,故事性很弱;

碎片化明显,主叙事虚焦;

真实感较强,审美感偏弱。

影像似乎是在自主叙事,导演主动撤步于事外,也更加不顾及观众的感受。不客气地说,如果用AI拍摄,画面的唯美性肯定会高出一个数量级,但AI选用的素材有可能是被粉饰过的,难以直达如此的真实。

在2011或2016时间段,还可能有两个段落,也许被回避或删减了。

导演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并没有停滞不前,还在沿着自己的风格继续向前,继续下探。不过可惜的是,这种风格恰好是AI的强项,不如索性借助于AI,使风格可以更加碎片化,画面的美感也可以适度提升。

好歹要照顾下花钱进影院的观众感受吧?一边焦虑于网络提前流出,一边并不给影院观众好看,你觉得难,观众可能也觉得难。当然,支持正版是一定要的,但观感实在乏善可陈,影院在这部作品的观看中几乎已经失去了意义,也许导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十几年前,可以忍受你在影片中几乎足足五分钟用来发动摩托车。现在,打苍蝇也需要五拍子,把巧巧推回座位需要十二下。可以看出,导演的内心还有很多表达的欲望,还没有彻底老态龙钟,但是,精致,能否稍微再精致一点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止是一代,也许自古如此,如同这样的碎片化影像本身。

据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真实记录也可以说是最不坏的电影。对贾导来说,他始终坚持真实感和记录性,力图让电影客观地呈现历史,这一点,无论再怎么说,都值得鼓励和肯定,是粉饰太平的电影永远无法比拟的。

但真实记录与美之间,也许并不完全矛盾,也许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