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它可以承载特定人的特定情绪,和我对电影是那个回不去的铁窗寒冬一样,这部电影是导演李冬梅痛苦七年的产物,是她二十五年无法的抹去记忆的回放。

我在给身边人描述这部电影时是不推荐的语气,最常描绘的场景是固定相机下一家人围坐桌前吃午饭,没有对白,没有背景配乐,没有视角转换,就这么拍一分钟,所有人听后都对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发出感叹,然后调侃几句。

我在一开始看到这些镜头时也是这样的想法,随着吃饭的场景出现的越来越多,在这种接近现实时间的流逝下,我跟着思绪为这些镜头赋予了很多突发的、奇想奇怪的意义,奇怪到那都是些瞬间的想法,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映后会时有观众提出了这个问题,评论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我一直在琢磨他们到底吃了什么咸菜。”当然这是活跃气氛的话,后面她又说“吃饭是活着的象征”。这与导演的回答其实有相似之处“每一次吃饭都是对妈妈的道别”。

...

我手机上有个软件,叫“生辰”,它对生命的解释除了有具体的年月日倒数外,还有“剩下的日子里,你大约可以吃61260顿饭”。在此之前,我对这种计数方式从不在意,甚至觉得有些矫情。但看了这部电影,突然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剩下的生命,就由这61260顿饭组成了,这其中,有妈妈参与的,还能有多少顿饭呢。

很多人都说在看到第七日忍不住流泪,第七日是“妈妈”送葬的日子,小咸在睡梦中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她坐着来时的三轮摩托急匆匆回家时,只能看到大堂放着那具硕大的木头棺材。我没有哭,差一点就哭了,但我忍住了。面对这种事情我不可以细想,只要放纵线头一路断下去就停不下来,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我已经学会“冷血”。

...

官方海报不是这张,要更缤纷一些(应该是更好卖票吧),但我更喜欢这一张。中文字体设计是点睛之笔。画面上的场景在电影中是一段无意义的对话,但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中,年过七旬的老母亲拿着扇子为女儿扇风,还拿手捏一捏女儿的脚,心疼地说“脚还是很肿啊”。打下这段文字时我反而鼻子发酸,这个画面太熟悉了。高三那年夏天,我压力大经常失眠,老妈也是这样在黑暗中坐在床尾,替我捏脚放松身体,直到我睡着。

这个画面是小咸在学校时发生的事,所以应该是导演本人的想象,她替母亲完整了人生,又或者这是她想象中自己完整的人生。

...

我是第一次参加导演映后交流,为这部本身我体感三星的电影多加了一颗星,电影中的故事原型来到现场有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冲击感,听拍摄这部电影的本人来讲述自己拍摄的缘由和解构一些影片中的镜头,终于不是“根据作者所写,你的感受是什么”了,同时导演还解释了一些其中我没有看懂的地方。

李冬梅导演本人很温柔,说话轻声细语的,措辞讲究,发言过程中大方利落,没有口癖与吞吞吐吐,回答也非常真诚认真。

总结:是一场体验还算ok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