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看到几次视线模糊,全程后四分之一处影院频繁传出掏纸声,为了压抑哭声喘不过气的观众潜伏在黑暗的每个角落。
第一个画面和转折就有吸引到我,感觉导演还是挺会的。留白程度较高,爆发总接戛然而止,之后两个灵堂镜头的突然出现和结构相似都很不错。
与部分金马奖剧情长片类似(想起瀑布热带雨阳光普照),镜头语言都比较细腻。这部甚至一直有轻微抖动的镜头出现,加上香港高密度高狭窄度的城景和阴天色调,像是压抑的颤抖。我很喜欢这种吸引我进入情境的细节,相比起来,上周在同一个地方看的某电影在这点上更可以说做的是一坨fancy s**t。
预先知道一个小男孩的死亡,所以对我来说身份的迷惑反而不是什么亮点,前四分之一的时候已经很确定,只是难以构想出“从完美小孩走向又离婚又在学生上受挫的老师”是什么过程。
看到一部分短评提到了弟弟长大和拍拖过程。但于我而言,青年那部分是必要存在的。
它让我想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素未谋面的故乡”。弟弟在爱上雪儿的瞬间也摆脱不了儿时下铺哥哥摆弄布偶的声音。
拖着林雪儿的手走过斑马线时、遇到高中班上“对我很好”的朋友时,周末在朋友家里叫嚷着打游戏时,都是在写着杰仔人生延续的可能性。
我不喜欢那种成为影子、成为背负两份意义的人生,甚至认为他们的生活比直接受害者本人更绝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伤害“蔓延开而贯彻多人一生”的创作者思想才能被我们认识到。
至于之后更成年的情节,例如“没有ready”什么的,则更多是写弟弟在原生家庭悲剧后被撼动的部分,我没那么喜欢。(如果你一直知道自己不ready能不能负责任一点戴个套啊!)
还好赶在下之前三天看了,很好的影院体验,期待导演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