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这部剧,因为它在现在无数的现代剧里,确实是一个独辟蹊径的存在。现在的剧,都市精英类,乡村乡土类,还有前阵子特流行的从一线城市下沉到二三线小城市的回乡流等等都似乎让我们有些审美疲劳了——这剧选的角度确实出众,首先是花城,可能就是前面说的那种下沉后的二三线小城市,然后就是驻站这个东寨,按我估算可能就是距离花城几十公里的小山村,而剧中的角色,基本上就在东寨和花城之间生活。
这个角度就挺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排除掉了最初的什么大都市和大乡村,甚至连最近流行的二三线小城市也同样抛弃,它选的这个背景设定就刚好卡在二三线小城市和深山小山村中间,既不会太过于乡土,也不再去蹭所谓的回乡流,恰好,真的是恰好。我喜欢这个背景设定,既不会太聒噪,也不至于太过静寂,角度极为刁钻,让我颇感欣喜。
从剧集的量产流向大背景设定其实可以看出主旋律的方向,像当年像《北京人在纽约》的出国流,再到后来的什么《北京青年》、《奋斗》之类的都市奋斗流,或者像《乡村爱情故事》的乡土流,再到最近几年像《春色寄情人》、《故乡,别来无恙》之类的回乡流……会有种感觉是,主旋律的大方向带着祖国的大好青年一步步往前走,并且在慢慢地调整方向,从都市奋斗到回归乡村,从都市内卷劝退下沉到二三线城市,来到这一部剧,感觉这种下沉式的方向还要再往细化的方向去走吧。

张瑞涵饰演的郑义站长算是这部剧的一抹亮色,我其实挺喜欢这个角色的,低调、慎密、自律、认真、细致,当然这只是他的表面,而我所喜欢的,似乎也仅仅只是这个表面。大学毕业,然后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四级小站上,从最初级的工作人员开始,几十年来一路做到小站的站长……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这简直就是一个岗位标杆呀,我其实喜欢这样的人生,务实到极,一路往前,点点滴滴积累,而生活也不辜负他的殷勤,会给他慢慢的回报。
不过这部剧在设置悬念方面似乎还是很一般,几乎在郑义给阿茹那打第二第三个电话的时候,几乎就可以猜到,他就是传说中的幕后老大了,这让追剧的过程变得有点索然无味了些。剧集似乎想要塑造他作为一个两面人的复杂性,但是在我看来,反而有点画蛇添足了。
如果从警匪剧的角度来看,这部剧似乎哪哪都行,但又似乎哪哪都缺点啥。郑义本来是这部剧要做的最大一个悬念,但是并不成功,反而成了逻辑上最大硬伤,你想一下,他盘桓在这个偏僻的小站上几十年,并且他一手操控着一个货盗集团,从盗窃到运输到销脏拿钱一条龙,同时他还参与了一个人口拐卖团伙,坐收高昂的过路费,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这么容易被打掉。
郑义藏得那么深,怎么会那么轻易就咬钩了呢,如果这么容易就咬钩的话,真有点怀疑原来常胜的师傅孙公安在小站上是干嘛吃的,想想郑义已经发展到这般壮大,已经有实力将老婆和孩子都送出国外去,并且自己也已经办妥了出国手续随时准备遁逃,这种情况下,他在小站上里应外合得干过多少次。
最后一场戏,郑义拿个手机一晃就来了几辆货车几十个人,如此人强马壮训练有素,前面为何不用这队亲兵而非要去培训扶不上墙的烂泥废柴新手张莱西三兄弟,从逻辑上其实是讲不通的,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目的到底为啥?所有事情总是会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发展,不是吗?非往阻力大的地方去凑,这是挑战为了自我或者为了拯救无业青年三人组吗?
说到这,就得说一下张莱西这个角色。当然,我首先要说,咱是明白主创的苦心的,张莱西这条线跟邵桐饰演的赵广田应该是两条并行的线,甚至赵广田本来还是张莱西四人小队里的一员,后来因为被常胜拉去当联防队员,四人小队才分裂成为三人小队。所以这两个角色的存在就是为了做一个比对,都是在外面混过一段日子之后混不下去回乡,本来都是想要干点什么,常胜倒也想拉他们一把,但是最终赵广田成了好人被救赎,而张莱西却在偏远的路上越来越远。
孤儿,吃百家饭,孤身闯天下后回家,甚至剧集最后常胜说村里人想要发展多肉种植这个念头,不就是从张莱西这个角色来的,但是这个角色看着好勇斗狠,同时又带着点柔情,可见主创对这个角色是颇下功夫,但是在我看来,怎么看都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虽然说他想干出点啥,但是为啥就非盯着小站上的货物不可呢,而既然非干不可,却为何又得投到郑义麾下去干呢,三四人小队若能成事,可能也就不必跟着郑义干吧,所以是空怀壮志,眼高却手低,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反观赵广田这条线,初设置差不多,但是他慢慢地往正路上去走,若说是因为他心怀善良,难道张莱西就没有善良吗,张莱西其实也有,但是两者所走的路却相去甚远,我总觉得这两个角色其实有些重复了,如果两个人合并到一起,也许会显得更加简练许多。

李浩菲饰演的王冬雨,太有少女感,跟常胜放到一起,总让我有种猥琐大叔拐带少女的即视感,所以我一路不喜欢这条感情线,我记得李浩菲演《欢乐颂》里的初女侠时性格也跟王冬雨差不多,但是当时没有这种违和感,《欢乐颂》里她的感情线其实还好,所以这部剧里呈现出来的这种反差,跟这个角色本身可能没有太大关系,应该归咎于常胜的过度油腻,换个角度想,常胜一开始的牵线,如果让王冬雨跟孙艺洲饰演的张彦斌去发展感情线,就完全不会有这种违和感。
一个喜欢且迷恋周颖这种成熟韵味审美的常胜,跟王冬雨放到一起,怎么看着怎么别扭。论女性之美,单就这剧来看,周颖远胜王冬雨。
综上,全剧看下来,感情线就别说了,它不是要点;警匪线呢,好像也不怎么行;那还剩啥呢?常胜的主角光环照亮了一切,所以孙公安在小站一辈子最终在岗位上牺牲了都没能够办成的事,常公安只花了十个月就全部都办成了,甚至还多办了许多。
张莱西团伙,郑义团伙,人贩子团伙,同时还捕获了山材里所人的心,包括村花王冬雨,最后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地离开了这个边远这小寨回归花城,立了一个三等功,最后一场戏不给他个二等功恐怕说不过去,然后拿回了属于他的副所长,并且迎回了娇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如果被贬到小站的不是他,而是像他师傅一样的普通人,可能,就此远离权力中心,就此老死东寨,在花城老婆本来都已经跟他过不下去,更不可能跟他来东寨过,反正都已经离婚了,那么大概率会按她原先的设想带着儿子出国留学;而他,只能孤独终老在小站上,也许跟他的师傅一样,最终孤独地倒在了岗位上。
也许这么说,一切似乎都还挺好,甚至太好了,好到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太过刻意的强说愁,总有点为赋新辞的嫌疑。我喜欢这部剧的节奏,退出花城进驻小站后那种似水流年的平静生活,似乎还挺让人心向往之的,但是这部剧里太多的拼凑,总让我觉得有些过于刻意。
以上,2025-02-13 13:14:28;乙巳正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