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优雅来形容帕特森一点也不为过。

他不高估诗歌,也不低估生活,很容易让人想起《枯叶》和《完美的日子》里的无产阶级工人形象。他手头拮据,买一把吉他也要咬咬牙;他和妻子不经常外出,看一部电影吃一顿晚餐便是很大的乐事;他穿着朴素但干净,家里简约但有品。最重要的是,生活尽然不完美,但他选择拥抱这一切,用最细腻的方式把平庸写成诗行。

这部片子绝不只是在表达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因为他的生活看似平淡却处处充满玄机和戏剧性。老婆刚说完做了双胞胎的梦,他就在那一周接连看到六对不同年龄的双胞胎。汽车引擎失灵,连续三人问他车会不会烧成火球。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双成对,三组公交乘客,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成人,谈论着完全不同的话题,却都分享着某种特质。他们口中的吹嘘、偶像或者信仰,或多或少带点神秘色彩,这也是帕特森观察世界的窗口,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冥冥之中,帕特森也有许多自己的“孪生兄弟”。洗衣店里的rapper和他创作形式不同,但他们带有同样的笨拙与执着。写《秘密之书》的古典诗人Petrarch和他一样,起家于一本笔记本。William Carlos Williams出生于帕特森,写了一本名叫《帕特森》的诗集,诗集里的帕特森是小镇也是人,而他就叫帕特森。

住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最喜欢读出生于帕特森的诗人发表的名叫帕特森的诗集——他俩已经不只是“双胞胎”这么简单了。

最后与日本诗人的相遇是我最喜欢的桥段。贾木许似乎精准把握了日本人特有的幽默。在三个Ah ha之后,诗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留下帕特森自己独自品味这一“Ah ha moment”:

“Sometimes an empty page presents the most possibilities.”

诗集的撕毁也许并没有那么糟,因为帕特森终于开始考思考自己这一诗人身份了。可第二天是周一,他又照常六点多起床上班,循规蹈矩的生活会让他回到最初的起点吗?他会永远也走不出平庸的圈套吗?没人知道。然而退一万步讲,他把诗歌变为私人的创作和疗愈,又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贾木许想说:诗意不是表演性的职业身份,而是探索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春风吹又生的精神状态。

可惜,帕特森在电影里写了这么多诗,我最喜欢的是双胞胎小女孩的诗《Waters Falls》,摘抄如下:

*Water falls.*

*Water falls from bright air.*

*It falls like hair, falling across a young girl’s shoulders.*

*Water falls making pools in the asphalt, dirty mirrors with clouds and buildings inside.*

*It falls on the roof of my house.*

*It falls on my mother and on my hair.*

*Most people call it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