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审美因素,内容上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John的采访部分,谈到音乐与永恒的联系源于中国哲学(可以解释John后面出了那么多相关的歌);谈到drone时的激情;谈到与Lou初见时的狡黠;谈到离开乐队时的复杂表情和低下去的声音。

谁知道John还有多少年,有一年是一年,多部采访是部采访。

但可能有几个原因,让我觉得这部片子非常非常无聊

分屏播送模式让人想起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电影和用iPad分屏模式学习高等数学,二者都高深莫测,充满无限延展与发散的可能,,优雅,但也让人想睡觉。

卢里德不在了。少了一个说披头士垃圾的采访人精,别提这部片子了,世界多么枯燥。

Lester Bangs曾说过跟音乐人谈音乐是最无聊的。我们无比庆幸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不太被提及的Young,但同时也发现,一个地下丝绒八卦绯闻都没讲,例如John激情演奏无意打破Lou的头吓傻经纪人,Nico说她不会再跟犹太人睡觉,John上台奇装异服引发众人不满,陌生女孩为Lou掀裙子,Moe追Andy讨薪,Lou坚持唱Sunday Morning被经纪人怒骂之类的。

海因斯,您拍天鹅绒金矿时捕风捉影的本事在哪里?

地下丝绒糟糕的商业管理导致他们的视频照片大多只留在工厂时代。被人津津乐道的现场freestyle沦为传说故事。只能用ppt播送和他人评论鼓励观众自行脑补。感觉像在油管上看播客。好白。

Andy在他的日记里曾经抱怨Lou不让他来拍视频:I hate Lou Reed more and more, I really do, because he’s not giving us any video work.

像罐头画。看到了,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人人都知道工厂的影响有多大。但说实在,没人真正因为沃霍尔喜欢地下丝绒,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Jonathan所说的they get me and it’s life and death serious。

ps.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在丝绒历史里比较重要却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人:

Angus Maclise

Betsey Johnson

Paul Morrissey

Steve Sesnick

特别是Steve Sesnick,没有讲他,自然不会讲出丝绒的成长与转变,不讲他,丝绒的失败(John觉得他们失败了)无法解释

pps. 结尾用Lou和Andy的对话非常妙,但用72年巴黎场有些错位,难道是因为有现成录像?这是一部讲丝绒的电影,丝绒明明有重组,而72年巴黎场仅有Lou和John。86年丝绒纪录片结尾是歌唱的Cale,摇滚心灵的结尾是每个人重做一遍screen test,都很完美。我想可能是导演找不出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