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觉得,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孩子身上的。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小孩的事儿顺了,好像心里的一块石头就落定了。

在家庭功能的基础上,加上教育理念的升级,孩子成为了大部分当代家庭的核心,父母从物质到精神都想要面面俱到,可正是因为太过重视,太过关注,所以在教育上进退为难。孕期就开始的胎教,再到学龄前的早教,各种兴趣培养,真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一不小心又摔碎了,一旦进入学校,家长需要放手了,就会开始患得患失。

...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主创将目光聚焦当下的育儿困境和家庭生活,对家长们的为难、辛苦充分共情,以轻幽默、接地气、强共鸣的形式展现出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兵荒马乱”,轻松搞笑之余,又发人深省。

剧中,老师在家长群发一条消息,群里的家长们秒回应,瞬间就排起长长的接龙,频频关注家长群里的消息,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又怕回应得不及时或不得体,从而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让孩子在学校受到怠慢。

因为没有校服,剧中的妈妈折腾到半夜,却不敢问老师一声,校服没收到货该怎么办?看见孩子在升旗仪式上排在最后,心急如焚,觉得孩子受了天大委屈,但又不敢问。家长的谨小慎微,过度揣测,说到底,都是因为爱孩子。

...

除了家长由于爱和完美主义所引发的连串问题,新手家长最常见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落差。大家看自己的孩子,当然是越看越爱,做啥都好,孩子被千娇百宠,是全家人的焦点,可是一旦到了学校,他只是老师眼里的一名普通学生。网络上有个很红的二创,“老师,我们家子涵怎么没坐第一排?

剧中就有个例子,开学第一天,有个叫肖家瑞的小男孩嘲笑其他同学,两方由此打了一架,被班上同学见义勇为。可是肖家瑞妈妈到了学校后,却胡搅蛮缠,一副自己儿子受了天大委屈的样子。真相大白后,其他几位孩子先向肖家瑞道歉,但属于挑事者的肖家瑞却始终没有道歉,因为他妈妈接受不了自己孩子低头,在肖家瑞开口之前把儿子强行带走。

...

有些父母,虽然阅历不浅,但并未从自我中心走出,看待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还不如小学生豁达通透。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复盘,客观地接受孩子的缺点与自己的局限,不要大包大揽归责自己,而是把育儿当作一个放松的成长经历,这样便能时时审视自己,在与孩子相伴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革新、成长。

《欢乐家长群》里,主要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家庭。第一个家庭,是严母慈父的组合,张嘉益饰演的刘向上,是一个思想开明的爸爸,因为职业是编剧,长期在家工作,所以照顾一儿一女的生活就交给了他。陈好饰演的戴静,是一个聪明要强的妈妈,在公司是工作狂,在家里说一不二。儿子刘果宁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调皮捣蛋,是剧里的搞笑担当。女儿刘果宝是一年级新生,软萌可爱,富有正义感。

...

第二个家庭,是重组家庭。爸爸杨明彪是刘向上的朋友,做生意的老板,妈妈景婷婷过于单纯,做事有时毛手毛脚。家里的大儿子是杨明彪和前妻所生,在读寄宿学校。女儿“初一”是刘果宝的同学。

第三个家庭,是单亲家庭。妈妈唐晓薇是个主播,独自带着儿子糖豆生活。糖豆人小鬼大,脑瓜子灵活,爸爸马英杰则总在家长群拖唐晓薇后腿,闹了不少笑话。唐家住在刘家隔壁,所有故事都是以刘家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

故事的开始,以暑假的最后一天展开,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家长遇到过的大多问题,在剧中都有展现。明天要开学,刘果宁作业还没做完,要补九百道计算题,怎么办?三代同堂连夜抄作业,结果第二天还被老师抓包批评。初一胆小敏感,上学第一天就被男同学吓得尿裤子,怎样让孩子适应学校;家长群里表面上和和气气,私下家长们不停较劲,争相表现,是随大流,还是坚持自己?

刘向上想要佛系育儿,可现实中频频受挫。老师那边说好的自愿完成,结果其他学生全都交了,自愿也就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老师在家长群的一句话,需要家长到学校来帮忙,他觉得自己没必要凑热闹,可群里其他家长热烈响应,倒显得他思想落后。

班级要竞选家委会主任,有热情家长提前打电话过来拉票,有同学爸爸在群里念演讲稿秀多门外语,主打的就是一个腥风血雨。谁能想到孩子不过是上个小学,搞得家长像是多打了一份工。风趣的同时,也引发思考。

...

“家长群”就像一个“生态沟通系统”。可能一开始,大家进群是想更好了解学校动向,尽量配合老师工作,不在老师面前拖孩子后腿。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都想表现,就有了竞争,有了对比……家长群,也越发闹腾起来。

《欢乐家长群》的好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学校背后家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戏谑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自我反思的目的——到底该如何正确利用家长群?到底该怎样处理与孩子、老师,乃至其他家长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度,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本剧带给大家的思考。

其实,不管家长是焦虑还是佛系,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种为你好,有时候和孩子想的要的并不一样,要想真正做到其乐融融,还需要智慧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与其过度重视和关注,不如返璞归真,只要孩子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没有表现出不适,家长就少干涉孩子在学校的社交和生活。

而在我看来,过度解读实则劳心之举,孩子不需要,家长不需要,老师也不需要。什么时候这些关系都能变得简单,仅仅是多一些陪伴与倾听,或许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回归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