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总是被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包裹。或许是季节在暗中作祟,柳絮未落,凉风却先染上了心事。
每当暮色漫过冰冷的楼群,独坐窗前发呆时,耳机里总会循环起《倾国之恋》中那首《Revolving Door》。孤独的钢琴像一串悬在空中的玻璃珠,轻轻摇晃时折射出旧时光的棱角,弦乐则像一双温柔又悲伤的手,把零散的愁绪一片片捡起,拼成湿润的叹息。
提到电影配乐,或许大家更熟悉汉斯·季默的恢弘史诗,久石让的清新爽朗,亦或是莫里康内的不朽经典。而我独爱的波兰作曲家 Abel Korzeniowski 则像一位躲在幕后的诗人。而他也是唯一让我先听到配乐,而后去寻找电影的配乐大师。

他应该是更偏爱使用钢琴和弦乐来编织故事。钢琴负责勾勒出情绪的轮廓,而弦乐则为它涂上暖心的温度。这种简单轻巧的组合,像极了月光下的潺潺溪水,总能循序渐进地漫进人心底最深的褶皱处。
然而遗憾的是,Abel Korzeniowski 在简中网络上的信息寥寥。我也曾几度想要写一篇他的内容来记录一下,然而每次准备提笔查阅资料的时候,却总会被庞杂的音乐知识拦在门外,遂放弃。
所以这次的有感而发,反而不想扯动那些专业华丽的修辞,只想简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谈谈感受。如果你没听说过他偏长又拗口的名字,但对于他操刀过的 Tom Ford 执导的《单身男子》《夜行动物》,Madonna 执导的《倾国之恋》一定不会陌生。

Tom Ford作为跨圈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单身男子》那简练却有效的视觉表达,初看就惊艳到我了。而影片最后的《And Just Like That》则是我在本片中最喜欢的一首。
还记得影片中,Colin Firth饰演的George站在悬崖边时,海浪声里突然渗进几粒钢琴声。那不是汹涌的悲怆,而是像冰锥在玻璃上轻轻划过的细碎声响,这正是《And Just Like That》的感人之处。它从不用大提琴的阴郁音色来试图绑架你的眼泪,反而用悬在空中的音符,模拟出一个人被抽走半颗心脏后,血液流经心室时的空洞回响。
这部电影的配乐,整体感觉就像一件脱了水的标本,把失去挚爱的痛苦风干成可用耳朵触摸的纹理。它不会主动让你哭泣,而是轻轻掀开现代文明包裹下的虚伪衣衫,露出那道永不结痂的裂缝。像一面镜子,展示给你。

《夜行动物》则是Tom Ford的第二部也可能是最后一部电影(小遗憾)。虽然开场的《Wayward Sisters》那份急促的小提琴拉扯出惊悚感,非常抓人也更贴合影片整体的氛围。然而我更喜欢影片接近结尾时的《Table For Two》。
乐曲开头的低音钢琴如同餐厅里凝固的时间,像极了男女主Susan与Edward隔空交错的回忆。而后乐曲中段袭来的中提琴,悠长但压抑编织出来的旋律迷宫,让每个音符都化为了Susan逐渐坍塌的心房和期许,最后化作遗憾消散在静默之中。

来到《倾国之恋》,最初把我指引到这部电影的,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Charms》。当1分03秒的旋律出来,浑身的每一颗细胞都为之动容。繁花散尽之后的孤独,深入肺腑。
然而纵观全片,《Letters》才是我的挚爱。纸短情长,字字剜心,那份最隐忍的告白总是伴随着压抑的音符娓娓道来。
女主Wallis在深夜写信时,这首曲子悄悄爬进画面。开始的单音钢琴就像眼泪砸在信纸上,每一个音符都像她写一半又划掉的句子,想写下的“Love you”,最后却变成“Take care”。而低音提琴的嗡鸣,则像白金汉宫外记者们的窃窃私语,压得她不敢开灯写信。
当收到信的男主Edward读到“他们骂我是妓女”时,弦乐突然的高音像极了内心世界的玻璃碎裂了一地,而他也只能默默把信藏进自己的西装口袋,那个离心脏最近的位置。
人们总说配乐是电影的灵魂注脚,但Abel的音乐更像是偷偷塞给观众的一封信。那些未说破的爱与痛、悔与憾,都被他谱成了弦乐间的呼吸。
如今再听《Revolving Door》,忽然懂了为何哀愁的旋律反而让人心安——它替我们哭出了那些哽在喉间的情绪,又用钢琴最后一个消散的音符,轻轻拍了拍你的肩。
原来成长便是如此:学会在音乐留下的余震里,与自己的脆弱静静对坐,如同看一片秋叶从容跌入池塘,涟漪终会平复,但水底始终藏着它来过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