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爸爸,有新潮的摄影机,会画画,他像东京塔一样,高大曙目。
困在小房子里的妈妈,贫穷的妈妈,没什么本事的妈妈,却是撑起我生活的东京塔。
毛不易曾说自己的母亲在临终的那一刻都觉得她儿子是个不成功的人,阿雅劝慰“她永远不会觉得你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她只是担心你没有办法照顾自己”。
母亲因为受不了酗酒就发神经的丈夫而带儿子回到娘家;放养着长大的儿子自己摸索出“尊重生命”的道理以及梦想的雏形;母亲也想开始新感情却因为担心儿子而选择放弃。女人总是为家庭和孩子牺牲更多的那个,在底层善良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接着往下看,不怎么懂事但又有分寸的母亲,在儿子初中时从家里搬了出来住进破烂的出租房,儿子的梦想和性启蒙因父亲的不靠谱而同时进行,母亲一味付出却不知道儿子已经生出逃离这个家的想法。中川考上了高中而得以离开家,虽然在车上看着母亲写的那些关心嘱咐的话而泪流满面,依旧不耽误他度过快乐的高中生活,摆烂的大学生活。可他明明说过想离开家是为了给母亲自由,没什么挣钱能力的母亲要供给他的生活,怎么自由呢,他只给了自己自由。中川爱妈妈,却像爸爸。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早早的似懂非懂一些人生道理,却要经历漫长岁月洗礼才能真正懂得。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将悉心照顾患癌母亲的成熟中川和年少无知、靠母亲支撑度过混沌期的成长中的中川做了鲜明对比。只是中川成长的太慢,母亲永远住不上那间大房子了。这比没有去一次东京塔更让人遗憾。
母亲和父亲的开始充满浪漫幻想。她会因孩子受到伤害而毅然决然离开丈夫,也会在劳累一天后,和朋友们喝酒玩闹到半夜,哪怕被妈妈骂。她做一手好菜,被餐馆辞退就接给盘子贴花的散活,她会将儿子的录取通知装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得知儿子无法毕业也只是轻声责问“你为什么不努力一点”,便盘下店铺挣钱供儿子留级一年。得到儿子邀请去东京一起生活的电话,虽然很想去却又担心给孩子增加麻烦。会给儿子的朋友们做很多好吃的,玩年轻时的游戏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母亲拥有十分不错的交朋友能力呢。在躺病床上疼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年轻的朋友照顾她,老家的姐妹来看望。她们推着她出去玩,母亲回头朝中川挥手的画面,是中川记忆中母亲最后的笑颜。她每天都会听儿子的深夜档黄色电台直播,临终前还在交代冰箱里有什么食物,让中川好好照顾剩下的那只兔子。母亲的离世,好似只是平常的一天,她走了中川的生活还要继续,所以她交代了这些。她在给中川留的信里好好说了“再见”。道别这件事要提前准备,因为到了最后那一刻,也许无法好好道别。
我记忆最深的画面是中川牵着母亲的手穿过人行横道,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不舍,与幼时儿子对母亲的依赖不舍掉了个个儿。中川听着母亲的喘息声默默流下眼泪,他开始真正悔恨,自己为什么成长这么慢,甚至在母亲生病前期还因为工作不能时常陪伴。中川一直在后悔一直在成长,即便在母亲离世后,也无法给“成长”画上句号。这大概就是人生。
同类题材,我很喜欢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中,老太太在吃饭时为大家放了首曲子,边听边说道“我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爱一个人比海更深”。这句话与影片所讲的故事没有关系,却让我在电影结束后泪流满面。《步履不停》则是失去一个孩子的家庭,大家相互折磨痛苦的度日,只是为了好过一点。几部影片都是用琐碎日常慢慢渗入观众心中,将人生娓娓道来。
人生没有那么明确的正与恶,每个人都有闪光和不足的地方,再低谷也能重新走向高塔,没有废掉的人生,只要肯开始改变。
而遗憾是人生常态,在该做的时候没有去做的人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