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是一部拍摄于1996年的央视纪录短片,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日常故事,但却“以小见大”地塑造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对比当下,国内主流纪录片越来越执着于宏大叙事或具有宏大背景的故事,“中国”“国家”等字眼越来越 频繁地出现在纪录片的片名中,而针对个体反映社会普遍问题的纪录片则难得一见,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唏嘘。
回到《姐姐》这部纪录短片,其之所以能传达以小见大的真实和力量,首先在于导演对素材带有目的性的选择和使用。表面上,影片只是反映“姐姐”蕊蕊在家庭教育中与家人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实际上,导演通过一幕“妈妈抱着弟弟看牙齿,姐姐却一人地坐在远处的桌子上,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妈妈抱着弟弟,对着远处的姐姐说了句话,姐姐只是瞟了一眼就低下了头”,最后“弟弟大笑着迈着夸张的步伐,姐姐则站在角落里照镜子”,这一组场景镜头没有旁白,姐姐甚至没有说一句话,但通过这些镜头的组合,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图,那就是这个传统中式家庭里母亲的“重男轻女”。除此之外,还有“弟弟在看照片,妈妈过去温柔关切,而姐姐独自靠在沙发上看他们又沉默地转过头去看电视”,“妈妈和两个孩子出门,妈妈快步走到弟弟身边亲密地摸头,姐姐则一人走在前面”等镜头画面,都是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截取出来的片段,在丰富整体内容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素材,体现影片的真实和意图。
在《姐姐》中,导演还巧妙地运用生活场景作为符号象征,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性。开头姐姐和弟弟下棋对弈的镜头,象征着姐弟在家庭教育中的博弈较量。尽管姐姐占据上风,但弟弟却耍赖占便宜,暗示懂事的姐姐本应获得更多家庭关爱但却被弟弟耍赖夺取。姐姐气愤地控诉,弟弟却看了眼妈妈所在的地方,暗示弟弟之所以占姐姐便宜是因为有依靠。姐姐退出后,弟弟收起了棋盘,暗示在这场姐弟博弈中,弟弟才是真正占据主动的那个人,他家庭关爱的真正获得者。弟弟拉着妈妈来当裁判,暗示妈妈是这场家庭教育中的裁判,决定着关爱公平或偏向某一方。姐姐从弟弟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积木,但又被妈妈从手中拿走打开给弟弟玩,暗示弟弟抢走了姐姐的爱,姐姐努力想要夺回,但却被妈妈强行把本应属于自己的爱分给了弟弟。弟弟在搭积木时,弄掉了一块积木,之前还以“他玩完他就骗人不给我摆好”据理力争来保护自己积木的姐姐,此时只是难过地看着,沉默不语,暗示弟弟在家庭中可以不顾姐姐的感受,而姐姐珍视的东西可以被弟弟肆意玩弄。通过开头第一幕的符号象征,为影片故事奠定了基调,也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节奏的把控是纪录短片的关键,《姐姐》通过特写镜头的捕捉,以及对其巧妙的组接,在家庭矛盾爆发后,饭桌上大量对白这一段本应显得平淡无聊的场面演绎得绘声绘色、耐人寻味。姐姐委屈地说:“你们老训俺”,之后紧接妈妈不悦和爸爸皱眉的特写镜头,这显然是这对父母被说中且一时无法反驳的状况,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而爸爸选择的是逃避这一话题,扯到弟弟下棋的事,并接着训姐姐。而在爸爸屡次呼唤姐姐上桌吃饭无果后,妈妈终于也开口呼唤姐姐,但此时的特写镜头却明显捕捉到了妈妈对此不耐烦的神情。之后爸妈都在训姐姐的时候,镜头切了弟弟一个特写,弟弟分别看了爸妈一眼,显然把爸妈对姐姐的态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才敢对姐姐耍无赖且出言不逊。通过这些特写镜头,导演把节奏变得紧凑,并且把视线聚焦到父母和姐姐的身上。显然,姐姐不被理解所遭受到委屈,都是父母“重男轻女”的认知和行为导致的,他们才是家庭矛盾的罪魁祸首,但他们却同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令人感到悲哀和窒息,而这恰恰是传统中式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真实感受。
最后,不得不提导演对于解说词和对白的安排,也非常值得学习。开头解说词便说“蕊蕊和峰峰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出生的时候是剖腹产,爸爸妈妈经过商量,认为女孩可以照顾男孩,所以女儿蕊蕊就成了姐姐”,短短几句足以可见其父母的荒唐。“认为女孩可以照顾男孩”带着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女儿蕊蕊就成了姐姐”,连“姐姐”这一身份都是被莫名强加而来,但在影片中,父母却总对蕊蕊冠以“你是姐姐,要懂事”之类的说辞,强行把本不属于蕊蕊的责任强加其身,让与弟弟同岁的蕊蕊莫名承受了更多的要求和指责。六岁的蕊蕊“任性”是不可以被接受的,而同岁的所谓“弟弟”却可以肆意对蕊蕊耍无赖,不经她同意玩她的玩具,甚至因为一档足球赛事结束后的球评节目对姐姐大喊大闹“给我杀了,把她杀了,把她杀了,把她杀了”,而妈妈的态度居然只是“不管了”,把爸爸喊来后,爸爸也只是简单说了弟弟一句,而弟弟对爸爸的话完全无动于衷。紧接着姐姐躺在地上打滚,爸爸妈妈的训斥却接踵而至,一句“你是姐姐”充满了中式家庭教育的窒息,难道“姐姐”这一身份就必须意味着让步和服从吗?爸爸妈妈根本没有意识到蕊蕊和弟弟是同样的年龄,凭什么弟弟可以被容忍,而蕊蕊就必须“懂事”和“听话”呢?其实,蕊蕊根本不是“姐姐”,“姐姐”的身份是对蕊蕊的枷锁,峰峰也根本不是“弟弟”,“弟弟”的身份是对峰峰的放纵,而“姐弟”的身份是父母对偏心的遮掩。之后在饭桌上,峰峰脱口而出的“你这样爸爸也不喜欢你,我也不喜欢你了,全家人都不喜欢你了”,其实无意中点明了妈妈不喜欢蕊蕊,妈妈之后也在饭桌上生气地说“你这样永远不喜欢你”。而爸爸看似一直在家人和蕊蕊直接调和矛盾,但当蕊蕊去洗手时,爸爸对妈妈说的悄悄话“一下子就能给她治过来吗”,揭开了爸爸表面的公平公正,他期望的其实也是一个“省事听话的姐姐”。
《姐姐》中最让人心疼的一幕,莫过于蕊蕊听从爸爸的“洗脑”劝说,向偏心的妈妈道歉,承认本不应该由她承担的错误之后,止不住地嚎啕大哭。“孩子是敏感的”,蕊蕊当然知道妈妈是偏心的,她寄希望于表面“公平”的爸爸,屡次告状诉苦,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爸爸强迫式的要求道歉。蕊蕊的眼泪充满了无助和悲伤,她被包围在“重男轻女”的传统中式家庭教育中,被迫成为父母和社会眼中的“姐姐”。
以小见大的真实和力量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