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1996)的剧情介绍
一对双胞胎即将出世,剖腹产前的家庭会议上,大家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决定先拿她出来,赋予她姐姐的名义和随后需要承担的义务。十几年后,小女孩对这种身份提出了质疑,在一个晚餐时间,她终于爆发,无数遍地对自己母亲哭诉:“你不喜欢我了!”
第一次是叫嚷;
第二次声音降了下来,哽咽着说;
再往后则是暴哭。
这是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里做的一期节目。原本领导安排李玉去拍摄一个刑警的故事,她来到刑警的家里“做功课”,却把刑警放在一边不管,将摄影机对准了刑警的小女儿——一个和弟弟一起诞生于剖腹产,并由父母强行冠以“姐姐”头衔的小女孩。李玉敏锐地从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捕捉到了很精彩的情感纠葛,于是诞生了她的记录片《姐姐》
姐姐》是一部跟刑警的工作和生活毫不相关的记录片,却通过小女孩的倔强展现了一种儿童生活,影片粗剪版本名为〈成长的烦恼〉(1996年12.30日和12.31日连续播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影视纪录片创作〉一书以〈姐姐〉为例,讲述了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题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姐姐〉可以说是中国新记录片从选材到拍摄手法上的一次电视尝试,也是后来拍故事片的李玉的拍摄经验积累。
第一次是叫嚷;
第二次声音降了下来,哽咽着说;
再往后则是暴哭。
这是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里做的一期节目。原本领导安排李玉去拍摄一个刑警的故事,她来到刑警的家里“做功课”,却把刑警放在一边不管,将摄影机对准了刑警的小女儿——一个和弟弟一起诞生于剖腹产,并由父母强行冠以“姐姐”头衔的小女孩。李玉敏锐地从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捕捉到了很精彩的情感纠葛,于是诞生了她的记录片《姐姐》
姐姐》是一部跟刑警的工作和生活毫不相关的记录片,却通过小女孩的倔强展现了一种儿童生活,影片粗剪版本名为〈成长的烦恼〉(1996年12.30日和12.31日连续播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影视纪录片创作〉一书以〈姐姐〉为例,讲述了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题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姐姐〉可以说是中国新记录片从选材到拍摄手法上的一次电视尝试,也是后来拍故事片的李玉的拍摄经验积累。
姐姐(1996)的影评
谁来爱“姐姐”?
感觉是中国无数个多胎家庭的缩影,如果是重男轻女家庭的姐弟组合就更是窒息。“你是姐姐”“爸爸妈妈已经很辛苦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要让着更小的要照顾更小的”“这都是你应该做的”几句话就堵上了一个委屈的姐姐的嘴巴。无人在意姐姐的伤心、意 ...
太无语了,是一部动人的纪录片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让我看清了一个教育不好的家庭能给一个小小的女孩带来多大的伤害?女孩有什么错。父母的教育视频不高,那道德水平为什么不能高一点。为什么重男轻女,哎。我是一个男孩,我可能想不清楚这个女孩收到了多大的委屈,并且还要持续到她的 ...
以小见大的真实和力量
《姐姐》是一部拍摄于1996年的央视纪录短片,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日常故事,但却“以小见大”地塑造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对比当下,国内主流纪录片越来越执着于宏大叙事或具有宏大背景的故事,“中国”“国家”等字眼越来越 频繁地出现在纪录片 ...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你比较大,你该让着你比你小的,这样才乖嘛,才是好孩子。”“你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大家都不喜欢你了。”你的情绪表达,只会让人不喜欢之后的我们,为了迎合所有人,学会自我委屈,学会隐藏情绪 ...
不是叫成长的烦恼,而是叫做女性的烦恼,特别是作为姐姐的女性的烦恼。
看完之后去搜了蕊蕊的近况,听说她去国外读书了,希望她永远不要忘记仇恨和伤痛。
哭得泪流满面,好像就看到成长的自己。即便远远离开家庭,这些隐匿在人格特质中的创伤仍然在每一个最最难堪的时刻浮现。实在太艰难了。直到今天每次说起这些,他们只觉得好笑:对你和弟弟哪里不一样了呢?
“杀了她”这种话值得说一遍打一个大嘴巴子,打到再也不敢这样想为止。糟糕的教育毁掉所有孩子,包括被偏爱的那个。96年的央视真是新传之光。
“全家人都不喜欢你了”、“你一个六岁小孩疑心那么重”,“我一大人还能给孩子认错?“,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龙凤胎,女孩被强行灌输姐姐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的观念,母亲举手投足间时刻流露重男轻女倾向,这样的成长环境令人窒息。很多中国家庭根本没有爱的教育。弟弟疯狂高喊“把她杀了!把她杀了!”着实有点吓到我了。李玉96年就在央视拍出这样的片子,观念确实很超前,单机拍摄对素材的捕捉也不错。那个年代不少电视节目真的是有理想和良心,不像现在只剩歌颂任务了。
屋里站着一头大象,外人一进门就看到了,屋里的居民却绕着大象走并坚定地表示没见过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