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排片少(还有自己懒)的缘故,我晚了一个多星期快半个月的时间,才赶去了几十公里外的电影院,把纪录片《流浪地球 2:再次冒险》给看了。
不管怎么说,自己都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忠实观众,如果在大银幕上错过这部关于球2的纪录片,我事后想起来一定会后悔的。
不过,首先我得从个人角度出发,说几句不含负面意思的牢骚:
大概是因为从去年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后就一直在关注影片的各种访谈、报道和消息,更重要的是去年我看完了《流浪地球2电影制作手记》,还专门写了一篇书评,因此纪录片里的许多信息内容对我来说不算新鲜(至少一半以上都知道),比如找茬的实习生、从吃饭以小窥大的管理问题、和“大家伙”泰坦较劲、设计一整套UI界面标识、科学顾问全程驻场等等。
可是呢,心里知道是一回事,通过银幕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便是影像的力量。
因此,我还是推荐所有喜欢《流浪地球2》的小伙伴们,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看完后你会更加喜欢这个系列,以及这批认真、执着又可爱的创作者们。
然后来说几个我看完《流浪地球 2:再次冒险》后印象最深的几个点吧:
1、作为一部主要讲述球2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电影非常“突兀”地插入了两段历史,一段在开头,提到了清末民初时中国科幻的起步,包括梁启超写的《新中国未来记》和鲁迅翻译的凡尔纳科幻小说,另一段在后半段,讲到了90年代中国科幻的再次大步前进,比如《科幻世界》的诞生。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忘来路”的举动(影片最后还把中国历史上所有科幻电影都提了一遍,包括知名的不知名的,好片烂片都有)——“流浪地球”系列要把整个中国科幻一起带上,做个扛旗人,从实际成绩和影响力来说,它是现阶段最有资格的里程碑。
2、郭帆、郜昂、刘寅等等这群人真的是一帮“疯子”,在许许多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在下死劲儿,用里面的一句话说,就是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很认真”。
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比如郭帆嫌群演不入戏当场发飙——别看导演平时笑嘻嘻很会开玩笑,拍戏时较真起来也很有“片场暴君”的风范,能看到太难得了——于是乎,后面就有了为每个群演都设计一小段戏的夸张做法。
还有电影开场背景里那架报废的黑鹰直升机,本来做个简单的战损版很简单,可因为“细节都对了,最后拼一起了哪里都不对”这个理由,他们硬是手搓了一架完整的黑鹰模型出来,等物尽其用了再去慢慢砸、撬、打,弄成真正的战损版……
可以说,这帮人在细节方面做的许多功夫,九成乃至九成九都不会被观众注意到,但他们还是做了,当观众们拿放大镜才能找到这些乐趣或者残存bug时,更多的只有对他们事无巨细的敬佩。
3、我更加确信,哪怕不谈论电影的内容和质量,光是制作上前前后后的努力和成绩,《流浪地球2》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驱。
因为它是一部重工业、重资产的大片,其做到的事情都是前无古人的,这不光是对电影这一个行业的考验,更是其身后一整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始终有这么个观点:电影当然是种艺术品,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才华、有想法的人都可能创造出好作品来,但电影也是一种工业品,这类“产品”就不是谁都能造出来的了。
球2 剧组在吸取借鉴好莱坞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时常发现没有石头可摸了,或者说薅过来的好东西自己不一定用得上,到了这个时候,只能自己去“造轮子”了。
从无到有打基础、定标准最是不易,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他们所做的成绩可谓功德无量。
4、我真的在《流浪地球 2:再次冒险》中看到了许多人的梦想和热爱。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只是一份挣钱的工作,可如果你喜欢并为之奋斗,那这份职业对你而言便是事业了——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埋头苦干,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个世上总还是有美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