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是一个发生在二战背景下的悲剧。它叙述了作为孩子的清太和节子在战争中颠沛流离、最后死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乡村。作为参战国,日本的城镇经常面临着空袭的威胁,每一次空袭都有会破坏人们建立的城市,拆散大量家庭,带走无数生命。于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时时刻刻被笼罩在这种恐惧之下。
作为影片的重要元素,空袭对主人公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影片一开始,空袭便带走了主人公母亲的生命,直接促成了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的状态。在故事后期,空袭更是成为了清太乘火打劫的那把“火”,在警报响起时,它为清太的行窃行为提供了掩护。
而影片中描述战争对人的影响除了空袭这种直接的影响之外,还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动荡做出了深刻的描写。以清太的姨妈为例,因为战争导致的粮食稀缺,姨妈不愿意为清太兄妹的汤多加一两勺米饭。本来应该是互相照顾的亲戚,在战争中反而成为了吃粮食不干活的累赘。而饭票的存在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战争对于社会秩序的破坏。清太兄妹拿到的米饭完全不够两人吃,这是一种社会性的无奈。
从以上的种种设置上来说, 这是一部反战意味浓厚的电影。应该引发人们对于战争的讨论和反思,但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萤火虫之墓又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
奇怪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讨论和反思战争的背景,却使用了一个非典型的主人公。这种设置使得本来应该更深刻的反思与男孩的不理智选择相互冲突。在影片中段,清太与节子离开姨妈的家庭,进入废弃的防空洞,通过捕食青蛙和煮米汤独自生存。这种设置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战工具,通过逐步减少人们能做出的选择,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然而影片中并未对其他的选项进行审视,这导致主人公进入地堡的结局更像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为战争所迫。
事实上,影片中有不少桥段暗示了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在姨妈家时,堂姐在学校中读书,姨夫在工厂工作;在偷食物被抓之后,农夫将男主抓到了派出所。这些活动暗示了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依旧运转的社会机器。如果清太愿意,他也许可以找到工作养活节子,也许可以和姨妈更好相处,也许可以让姨妈照顾节子而自己去工作。但是,清太并没有这么做,他甚至没有尝试。影片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这导致描写清太兄妹的悲惨生活时我有一点难以共情。
所以,在总结这部电影的内容时,很难去给电影的情节设置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许,带入节子的角度去看哥哥为他做的一切是唯一合理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