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真是精品吗

  口徐德明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前后形成了强大的宣传阵势, 炒得很热, 呼声很高。推出电视剧的预告, 《相聚水浒城》的晚会, 报刊上剧情、人物的介绍, 花絮、侧记的渲染, 以及群众评说, 专家拍板, 真是沸沸扬扬, 热闹非凡。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水浒传》的播出取得了“ 轰动效应” ,“ 最高收视率达4 % , 这是近几年来绝无仅有的” ; “ 这部戏的摄制应说是实施电视剧精品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 , 是“ 一流的编剧、导演” ,“ 一流的主创班子’ , “ 完成了一流的制作” ; ‘《水浒传》为古典作品的改编提供了范例, 除个别细节以外, 基本上无可挑剔” , “ 在四部古典名著电视剧中, 《水浒传》达到了高峰” , 等等。1 虽说也有人多少指出一些不足, 但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

  然而, 看完连续剧后, 笔者却认为, 人们的评价与连续剧的实际很不相符。坦率的说,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很使人失望。虽然有人说它“ 基本上无可挑剔” , 笔者却觉得问题不少。要是一一点评, 意见不下百十条。现择其要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内容取舍不甚恰当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本应吸取人们研究名著的成果,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从内容上来讲,应尽量选用能表现农民英雄斗争业绩的故事,舍弃或压缩那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内容。遗憾的是, 编导的做法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连续剧, 关于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 很多内容都被砍掉了: 少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多处起义的故事被全部删去, 这就无法展示起义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为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 宋江避难清风寨, 发配到江州, 其间发生许多故事, 带出许多人物, 可是, 连续剧里写得很简略, 几回故事压成一集, 许多情节一带而过, 又未作必要的交待, 致使未读过原著的观众找不到头绪, 就是看过原著的观众有时也感到茫然。

  有的人物突然冒出来, 观众还不知是啥回事。例如, 作为五虎将的秦明, 很有个性, 原著中故事也多, 可连续剧里什么也不交代, 到攻打祝家庄时, 宋江却突然命令他出战, 真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但是, 有些仅为陪衬的人物, 特别是女性,戏却拉得很长, 前后穿插, 反复露脸, 似乎成了主要人物。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贾氏, 哪个不是如此? 特别是潘金莲, 从《景阳冈》露面到《狮子楼》结束, 前后拖了五集。一部43 集的连续剧, 潘金莲的戏竟花了这么多集, 究竟该占多大比例? 所以, 有人说,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给观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 凡是女性出场的地方, 都要小题大作。’,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水浒传》中, 梁山好汉108 人, 虽然说个个英雄, 但不能说没有主次之分, 轻重之别。在连续剧里, 很多重要人物都被略掉了。五虎将中,除了林冲以外, 仅仅写了一下呼延灼; 秦明没有什么戏, 关胜只在受封时露了个睑, 董平则只见于阵亡名单之中。可是, 有些次要人物, 像没面目焦挺, 原著中并没多少故事, 可在连续剧里却占有席位, 还要打上字幕。

  而矮脚虎王英, 在梁山好汉中位次不高, 是一个次要人物, 可因其“ 好色” , 在连续剧里, 他的镜头就很多。这种主次不分、轻重倒置的例子还很多。因此, 我们不能不说,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内容的取舍上不甚恰当。



  二、人物塑造不很成功

  《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前人曾有所谓10 8 人, 个个面目不同的说法, 这话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不过, 全书中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至少也有一二十个。中国老百姓闭上眼睛都能说出自己心里的林冲、武松、鲁智深、黑旋风. .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编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下了功夫的, 总导演张绍林说:“ 在改编中, 我们避免过去名著改编缺乏创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续貂, 在忠于原著思想实质、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结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使宋江等主要人物更为清晰、丰满。’,. 看了电视连续剧, 笔者却认为, 恐怕有些事与愿违, 人物形象很多走了样, 使人很不满意, 确有“ 狗尾续貂”之嫌。

  先说鲁智深。鲁智深是《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 他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 直爽粗犷, 英勇豪迈,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梁山好汉中, 天不怕地不怕, 做事不考虑后果的, 第一个是李逵, 第二个就数鲁智深了。从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一连串故事来看, 鲁智深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 粗豪” 。

  可是, 连续剧中的鲁智深, 却缺乏应有的豪气, 遇事焦头烂额, 忧心忡忡, 甚至有些傻头傻脑。据介绍, “ 总导演张绍林在概括鲁智深的性格特征时用了两个字: 憨直。’, . 难怪剧中的鲁智深那么听话, 智真长老仅用几句话, 就使他改邪归正, 认真参禅打坐, 还说什么: “ 坐不好禅长老说我嘛。一心换一心, 他待我好, 我也得对得起他。”婆婆妈妈, 一副女儿相。只是后来火工们有意陷害, 千方百计诱骗他去喝酒, 才使他上当, 酒醉乱性, 大闹五台山。可能编导认为, 这样改, 鲁智深的形象才完美。殊不知, 这哪里是鲁智深? 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许多令人崇敬的优点, 但绝不完美。好酒任性, 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弱点, 也正因为如此, 才有大闹五台山等故事的发生。要为他“ 隐恶扬善” , 人物就不真实了。

  还要提及一点, 原著中鲁达打死镇关西时,脑子里确实闪过要吃官司的念头, 但他极为镇静, 以攻为守, 指着郑屠尸道: “ 你诈死, 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于是, “ 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 这本是经典细节, 不应轻易改变。有位大师说: 故事易编, 细节难寻。

  可连续剧里却改为围观者一拥而上, 鲁达惊慌夫措, 逃离现场。哪里有一点英雄气概? 这么一改, 真使人觉得是将一杯回味无穷的龙井茶变成了白开水。

  次说李逵。李逵是《水浒传》里一出场就紧紧地吸引着读者的人物, 他个性突出, 形象鲜明, 人物丰满; 他的故事特多, 哪里有热闹哪里有他, 不但冲锋陷阵、攻城夺池离不开他, 就是戴宗请公孙胜, 吴用赚玉麒麟, 燕青扑擎天柱,哪一件没有他? 李逛出身贫苦, 受压迫最深, 反抗也最强烈。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是敢于藐视封建王法“ 尊严”的顶天立地的起义英雄。

  他虽没文化, 但对那黑暗腐败的社会, 认识相当深刻。高廉舅子殷天锡要抢占柴进叔叔的花园, 将其叔打伤。柴进认为他家也是龙子龙孙, 有誓书铁券在手, 可以凭条例打官司。李逵却一针见血地说: “ 条例, 条例, 若还依得, 天下不乱了! 我只是前打后商量。”因此, 他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从不考虑后果, 甚至不分是非善恶。这怎么能怪他呢? 社会太黑暗太腐败, 不痛快淋淋的斩杀,无法除胸中的恶气啊! 连罗真人都说: “ 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 故罚他下来杀戮。”要铲除恶势力, 矫枉就难免过正。

然而, 我们知道, 虽然李逵杀起性来,排头砍去, 不分青黄皂白, 但其实他心中自有善恶标准。戴宗也说: “ 在江州牢, 但吃醉了时, 却不奈何罪人, 只要打一般强的牢子。” 你说是啥道理? 李鬼冒他的名抢劫, 被他拿住, 本要砍了,但被李鬼有九十老母需要赡养的谎言所骗, 不但放了李鬼, 还给了银两, 这能说他只会杀人吗? 最典型的是当听说宋江抢了刘太公的女儿以后, 他便砍倒杏黄旗, 提着板斧要杀宋江。本来, 宋江是李逵心中的偶象, 李逵最崇拜的就是宋江。为了宋江, 出生入死, 他在所不惜; 可一旦听说宋江干了坏事, 他就翻脸不认。究其实, 在李逵的心目中, 宋江是正义的代表, 真理的化身。因此, 一旦这个形象受到损害, 他就什么也不管了。这能说李逵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吗? 当然, 李逵的是非善恶标准又自有其表现特点, 就是说, 是“ 李逵式” 的。李逵的形象很感人, 虽然书中说他杀人不眨眼, 可读者却非常喜欢他。

  连续剧由于要“ 大胆创新” , 李逵的形象了很大改变。嫉恶如仇, 反抗到底的精神削弱了, 滑稽可笑的“ 人情味” 加浓了。居然撮合了王英和扈三娘的好事, 婆婆妈妈地求燕青给他讨赦书, 要和小孩玩打桩游戏, 对庞秋霞痴痴呆呆差点丧命, 端起皇上赐的毒酒主动喝下. . 少了几分粗豪, 多了些许妩媚。

  可这哪里是《水浒传》中的黑旋风啊? 专家评论连续剧说: “ 在人物形象上, 李逵特别好’,. 。又有人说: “ 导演对小说中的李逵形象进行再创造, 去掉一些如鲁莽嗜杀的缺点( 如打祝家庄时, 扈家庄已投降, 然而‘李逵正杀得手顺, 直抢入扈家庄里, 把息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 不留一下。夕电视剧中的李逵却作了王英和鹿三娘的媒人。) 在他的鲁莽之中加人不少机智和可爱。使李建的形象得到升华, 从可笑可畏的绿林好汉变成了一位可爱可敬的农民英雄, 使之更接近于民间传说中的李逵形象。’, . 对以上说法, 笔者不敢苟同。当然, 避开一些嗜杀的情节是应该的, 但假如说加上一段撮合王英与启三娘好事的滑稽情节, 就是“ 加入不少机智和可爱” , 李逢的形象就“ 得到升华” , 这就太夸张了。

其实, 连续剧所改编的情节, 很多不合事理。

  就以给王英和扈三娘撮合为例, 宋江作媒, 扈三娘尚且未同意, 怎么杀了扈家一门老小的李逵来撮合, 扈三娘心理上竟能接受? 有些与人物的性格不相吻合, 如求燕青讨赦书一事, 原著中燕青教李逵负荆请罪, 李逵都说: “ 好却好, 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李逵是宁砍脑壳不割耳朵的硬汉啊! 怎么会软缠硬磨要燕青去给他求情? 说穿了, 改编的情节, 多是些插科打浑的闹剧, 生拉活扯的杂凑。要说形象, 原著中的李逵, 虽有莽撞急躁、不讲策略等缺点, 却是一位可爱可敬的农民英雄;而连续剧中的李逵, 有些地方近乎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

  再以出场的细节来谈谈。原著中, 李逵一出, 直呼宋江名讳, 喝酒用大碗, 吃鱼用手抓, 弄得戴宗很难堪, 认为“ 全没些个体面” , 可这正是李逵啊! 宋江都说: “ 我倒敬他真实不假。” 不识尊卑, 不拘礼俗, 不顾小节, 不虚伪, 不掩饰, 这正是活脱脱的黑旋风! 这些细节, 多么传神, 多么漂亮!而连续剧里, 李逢却是以敲诈囚犯宋江银两的情节出场的, 真使人为李逵叫屈。原著中, 敲诈宋江银两的是戴宗, 连续剧则移到李逵身上。这样改, 极不合事理: 从敲诈者来讲, 戴宗合理, 因他是狱官, 要犯人送“ 常例钱” , 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 这是司空见惯的; 而李逵不合理, 因他只是个牢子, 没有地位, 即使要诈骗银两, 也不可能像戴宗那么拿大。从被诈者来讲,宋江顶戴宗有缘故, 他有吴用书信在身, 想见戴宗, 只是以此办法来激他; 宋江顶李逵就没道理了, 狱中上下, 人人他都送了银两, 为何偏偏不给李逵, 且还要顶撞他? 这样改, 又损害了李逵的形象: 李逵最恨贪官污吏, 同情受压迫的人民, 他当牢子, 吃醉了都“ 不奈何罪人” , 怎么会敲诈犯人钱财? 这种“ 升华” , 实在是对李逵形象的最大损害!

再说宋江。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起义的领袖, 人民群众爱戴的“ 及时雨” , 天下英雄顶礼膜拜的“ 宋大哥” , 他是梁山起义事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导致起义失败的关键人物。简言之, 梁山事业,兴也宋江, 败也宋江。当然, 宋江招安的路线是历史的必然, 英雄失败的命运是历史的悲剧。成功的描写, 应该使人对他的业绩崇敬, 对他的错误痛惜。

  但是, 作为艺术形象, 原著中的宋江, 写得不是很好, 现实血肉少, 概念化成分多。除了冒险私放晁盖一事外, 英雄们对他的崇拜多是侧面烘托, 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而对许多上梁山的好汉, 他不是让位, 就是下拜, 有点像刘备, 虚情假意。总之, 原著未能以艺术形象很好地再现他作为农民领袖的才干、气质, 使之成为读者喜爱的人物, 像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英雄一样。连续剧也未能弥补原著的不足, 使宋江形象真正清晰、丰满、可信, 反而把他写得不可思议, 言谈举止古怪做作.未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特别是电视剧要突出宋江思想的局限, 强调他要招安,就给人极坏的印象。受封时的表现更使人讨厌:文武百官退朝, 众英雄也已起身, 宋江却还跪着, 头着地, 屁股高高翘起。

  看到这镜头, 真使人想骂一顿。难怪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 看了电视剧《水浒传》, 你们最恨哪个人物? ”“ 宋江! ” 同学们不假思索, 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 宋江虽有错误, 毕竟是起义的领袖啊,连续剧不能让观众喜爱荧屏上的宋江, 这能说达到目的了吗? 连续剧对宋江兴梁山事业的功绩表现不够, 败梁山事业的错误写得充分, 能说这分寸把握得好吗?

  其他许多人物, 也有些走样。连续剧里的吴用, 表现严肃, 有时甚至木然, 一切都等宋江表态, 根本起不了军师作用, 这哪是原著中潇洒自如, 指挥若定的“ 智多星” 形象? 高休是个不学无术之徒, 他的发迹, 是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的结果。但不管他官当多大, 层次毕竟只那么高。老演员魏宗万饰演城府极深、老谋深算的司马就倒很恰当, 而演高体这样的无赖, 总觉不甚相宜。

三、许多情节不禁推敲

  原著中的故事情节, 大多符合情理, 符合人物性格, 禁得起细细推敲。连续剧中改编后的许多情节, 生拉活扯, 夸大做作, 甚至漏洞百出。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公孙胜被绑

  在《火并王伦》一集中, 公孙胜被描写成为莽莽撞撞找上门去论理的粗汉,结果被王伦手下捉住, 五花大绑地展示在众英雄面前, 狼狈至极, 一个狠琐小道人的形象, 哪有什么“ 道貌堂堂, 威风凛凛”的影子?公孙胜是梁山上的副军师, 谋略型的人物, 怎么会莽撞上门? 如果是刘唐或三阮这样作, 那倒还可能。且就道行而论, 不要说公孙胜有“ 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 , 就凭拳脚功夫, 王伦之流也不是对手。书中虽未写公孙胜上阵冲杀, 但从他到晁盖庄上, 一动手就打倒十来个庄客来看, 那也不是王伦的手下随便抓得住的。既然王伦这等无能之辈都能把公孙胜抓住, 那梁山上副军师的交椅他如何坐得上去?

  卢俊义下狱

  原著中, 宋江要请卢俊义上梁山. 吴用便设计智赚。他装扮成算卦先生, 来到卢俊义宅上, 谎称卢员外百日之内有血光之灾, 若要免除此难, 须到东南方千里之外去躲避。实则是要诱卢俊义从梁山泊经过, 以便拦截上山。为断归路, 吴用以卦歌为名, 口授四句含有“ 卢俊义反” 的藏头诗, 由卢亲自题写在墙壁上。后卢俊义果真带着管家李固等出门, 路经梁山泊, 被众英雄劫持上山, 连住数日, 受到盛情款待。这一切, 李固事事亲见, 加上吴用指点, 回去告官, 有充足证据。这情情节, 符合事理, 使人信服。而连续剧里却改为: 吴用自题卦歌于壁,李固识破玄机, 便去告官。因此, 卢俊义还未出门, 就被官府捉拿下狱。编导这样改, 删去i犷多情节, 倒是省事, 可不禁推敲。生活告诉人们, 就是一般地头蛇, 你拿不到真凭实据, 尚且告他不翻, 所以, 老百姓都只好忍气吞声, 任其胡作非为。而卢俊义乃一方富豪, 武功盖世, 李固怎不拈量拈量, 轻易就敢告他? 官府仅凭算卦先生所题藏头反诗, 就断卢俊义谋反, 怎能向世人交代?原著中, 要定卢俊义谋反, 是有许多证据的,但官府都认为“ 虽有原告, 却无实迹” , “ 难问真犯” , 只是脊杖四十, 刺配沙门岛。而连续剧里,仅凭四句反诗, 就定卢俊义死罪, 岂不荒唐?

  潘巧云偷情

  原著写潘巧云偷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海和尚来家给前夫王押司做功德,两人眉来眼去勾搭, 并约定第二天去报恩寺给亡母还血盆忏旧愿。结果, 支开众人, 终于在海和尚卧室成奸。这些情节比较自然, 符合事理。而连续剧里却是这样改的: 潘巧云去报恩寺里还愿, 跟到裴如海的卧室, 两个眉来眼去, 放浪调情。可当海和尚跪下求欢, 要动手时, 潘巧云不但不从, 还打了他耳光。后来又暗示说: “ 你急什么” , 要海和尚过几天到她家里给前夫作功德。海和尚心领神会, 如期而至, 终于在潘巧云家里勾搭成奸。这就怪了, 报恩寺里, 清幽静僻,又无杂人, 偷情可以毫无顾忌, 却未成奸; 在潘巧云家里, 人多事杂, 且有石秀碍眼, 居然敢偷情。编导的思维为何这般奇特? 原著写杨雄处置潘巧云的过程是这样的: 石秀将潘巧云偷情的事告诉杨雄, 商量一道捉奸。可杨雄酒后失言, 走漏了消息。潘巧云恶人先告状, 离间了杨雄石秀兄弟。石秀乖觉, 知道上当, 假意出走, 捉奸杀了和尚与道人。案情一出, 杨雄便知乃石秀所为, 且知奸情是真。杨雄找到石秀, 商量办法,将潘巧云及丫环赚到翠屏山上, 由潘自己交代出奸情, 然后杨雄把她杀死。这些情节也合符事理。而连续剧把以上情节改得面目全非, 使人难以置信。且看翠屏山上的情节: 石秀将潘巧云绑上翠屏山, 由杨雄亲自审间。潘巧云知道石秀杀了海和尚, 竟然要同石秀撕拼。在石秀和潘巧云之间, 杨雄竟没了主意, 一会儿要杀潘巧云, 一会儿要杀石秀, 甚至说: “ 大嫂, 你若说没有此事, 我就杀了他。” 简直是个窝囊废。直到潘巧云自己坦白交代, 杨雄才大喝一声, 将潘巧云杀掉。杨雄是江湖豪杰, 又在场中混,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有敏锐的判断能力, 哪能像连续剧所写毫无主见? 试问: 如果潘巧云死不认帐, 那杨雄将怎生处置? 这戏该怎么演下去?

李师师私奔

  在梁山好汉中, 除了像王矮虎这样极个别的以外, 大都是不近女色, 且鄙弃贪恋女色的男子汉。担着干系, 为梁山泊大事而入肩李师师家的天巧星浪子燕青, 更是“ 心如铁石”的好男子。戴宗怕他到李师师家“ 心猿意马,拴缚不定” 时, 他发誓说: “ 大丈夫处世, 若为酒色而忘其本, 此与禽兽何异! 燕青但有此心, 死于万剑之下! ” 李师师多次向他调情, 都被他巧妙挡回。而到连续剧里, 燕青居然同李师师产生了情爱, 最后, 李师师竟然扮成民女, 大胆地追上欲隐姓埋名、浪迹江湖的燕青, 与燕青私奔。又是一出英雄爱美人的喜剧。这些情节, 怎么禁得起推敲? 且不说原著中燕青是顶天立地的好汉, 根本不喜女儿私情, 这祥改, 有损燕青的形象; 就是李师师要私奔, 又谈何容易? 李师师过惯了名妓的生活, 如何耐得清贫同燕青去浪迹江湖? 《日出》中的陈白露, 恋人要带她脱离苦海, 她都自认无法适应清苦生活。就算李师师对燕青产生了真情, 但她是说走就走得了的? 不要说李师师是皇上的爱妓, 就是一般名妓, 都是鸭母的摇钱树, 监护极严, 既然花大笔银两赎身从良, 尚且艰难, 怎么你要私奔就私奔了? 这只要看一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便知道。 退一万步讲, 鸨母发善心让你私奔,一个弱女子, 出门尚且艰难, 怎么会追得上连宋江、卢俊义都不知去向的浪子呢?

连续剧里禁不起推敲的地方还很多: 本来自幼相交, 深知林冲本事, 林冲大喝一声, 便吓得路都走不动的陆谦, 居然拔出刀子, 拉开架势, 同林冲相拼, 还说什么: ‘来吧林冲, 杀不死我, 我还要杀你。”身戴刑枷却大闹飞云浦, 独自一人却敢闯鸳鸯楼的武松, 在孙二娘家被一队官兵追捕, 竟然呆头呆脑, 最后由张青同他演一出滑稽戏才逃离现场. . 这些有谁相信? 梁山上的英雄, 是理想化的, 个个身怀绝技, 武功高强。更何况他们又是梁山的精英, 一般人怎会是他们的对手?

  连续剧里胡编滥造, 不禁推敲的地方太多啊!

  四、情趣低下难副名著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使人特别难以接受的是情趣低下、庸俗低级镜头充斥荧屏: 潘金莲要几次露背洗澡; 武二郎雪天还裸露睡觉, 以至于潘金莲有机会触碰他结实的躯体; 公人竟敢伸手去摸孙二娘的胸部, 调戏说: “ 老板娘身上的馒头也吃得?’两个解差, 居然被剥得精赤条条,扔进水槽; 孙二娘要出卖色相, 才能把官兵目光引开, 让武松脱逃; 时迁盗甲, 竟然有闲心将壶中茶水倒进丫环被褥里, 弄醒两个丫环, 让她们互相指责对方“ 尿炕” . . 有人说: “ 凡是有女性出场的地方, 都要小题大作。”笔者补充说: 而且都要演床上戏, 挨挨擦擦, 搂楼抱抱, 打情骂俏,俗不可耐, 能裸露尽量裸露, 能刺激尽量刺激。

  你看: 阎婆惜已得到休书, 完全可以毫不顾忌的投入张文远怀抱, 却还要缠住宋江, 说什么“ 三郎别走, 让我再陪你一夜, 婆惜定让三郎快活” ;刘高妻第二次被王矮虎住后, 竟唠声嗤气, 搂住王矮虎脖子悄声说: “ 不劳将军, 奴家自己动手。” 说着便解开衣带; 潘巧云偷情败露后, 恬不知耻, 公然对杨雄说: “ 我嫁你两年, 还不如与我师兄睡那两夜快活! ” 这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啊?

  然而, 据说要这样才算高扬人性, 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当今, 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 人们喜欢看看谈情说爱的影视片, 轻轻松松, 这无可非议; 言情片走俏, 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不能因此而不管什么题材, 什么主题的片子都要纳入言情的范畴, 甚至拿一些色情的东西来冒充。当年, 曾出现过万人空巷看《渴望》的轰动效应, 但《渴望》里并没有多少接吻拥抱的镜头, 更没有什么床上戏。我们的编导不应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平。如果古典名著要靠情趣低下的镜头来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 那真是名著的耻辱, 也是编导的悲哀。

  五、结构松散文不对题

  从表现形式来看,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结构松散, 文不对题怕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茅盾先生说: “ 从全书看来, 《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 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 《水浒》的结构是严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 应该说, 原著给连续剧的创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是, 编导要创新, 要改变原来的结构, 要打乱原来的顺序, 将一个故事拉得很长, 而把不同的故事交错起来, 前后穿插, 显得新颖, 却让观众常常难以找到头绪。如王矮虎与扈三娘的婚事, 原著中在打下祝家庄后, 宋江便作主为他们办了。连续剧却改到《曾头市》一集由李逵来撮合。

原著中打下祝家庄是第50 回, 攻打曾头市是第60 回, 中间相隔10 回啊生由于这样来编撰故事, 就使每集连续剧的内容都比较杂, 很难有一个中心。因此, 虽然每一集都有个题目, 却常常是文不对题。举例来说, 《闹江州》一集, “ 闹” 的内容不多, 占不到一半, 后面大量的情节却是李逵回乡去接母亲上梁山之事; 《李逵背母》一集, 李逵同他母亲的镜头也不多, 接下去主要又是杨雄、石秀、潘巧云和裴如海的故事; 《曾头市》一集更是大杂烩, 开头是晁盖在聚义厅摆庆功宴, 紧接着是武松、鲁智深等上梁山, 接下去是李邃撮合王英和扈三娘的好事, 再下去是晁盖下山打曾头市, 然后是宋江拦截宿太尉, 最后是吴用智赚玉麒麟。这么多内容, 怎么能用“ 曾头市” 三个字来命题呢?笔者歪想, 如果学生的作文这样写, 能够及格吗?

  六、改编名著必须忠实

  古典名著, 流传久远, 深入人心;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基本定形。要将古典名著搬上荧屏,必须忠于原著, 尽量保持原貌。当然, 电视和小说不同, 它们有各自的特点,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要求电视剧按照小说的内容一章一回的去拍, 显然不可能。小说改编为电视, 有的要压缩, 有的要扩充。但总起来说, 不能违背原著, 只能是弥补原著的不足, 使之更加完善。

连续剧中, 随意改变原著的内容, 改得不禁推敲, 改得十分拙劣的地方很多, 前面已举了不少例子, 这里想谈谈改编的原则。改编名著, 不论是编导还是评论家, 都谈到既要“ 忠于原著” , 又要“大胆创新” 这个原则, 可对照实际怎么样呢? 拿电视剧《水浒传》同原著比较, 是否如此呢? 显然, 连续剧不尊重原著的地方太多了, 特别是为了所谓“ 大胆创新” , 丢开原著, 去“ 新编” , 去“ 戏说” , 甚至胡编滥造, 实在很不妥当。通过影视作品, 将古典名著搬上荧屏, 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古典名著, 欣赏古典名著, 这是件大好事。但既然打着“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招牌, 那“ 保持原貌” 、“ 忠于原著” 应是第一位的, 而“ 大胆创新” 的口号则不宜提倡。否则, 只要一打起“ 创新”的旗号,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乱改, 那我们的古典名著就要被弄得面目全非了。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间题,主要原因就是抛开原著, 随心所欲地乱改乱编。

  而时间久了, 这面目全非的连续剧会被人们认为就是原著, 或者认为, 原著就是这个样子。那就会以假当真, 贻害无穷。因此, “ 忠于原著”和“ 大胆创新”二者如果可以得兼, 那当然再好不过; 如果不可得兼, 我们宁要忠于原著的“ 照本宣科” , 不要违背原著的“狗尾续貂” 。

附带说一点, 人们都认为, 旋耐庵笔下的女性, 没有一个是好的, 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因此, 在改编时, 都想翻案或改写, 并名之日“ 创新” 。殊不知, 这些人物均为故事情节而设, 你一改, 问题就复杂, 漏洞很多。笔者认为, 要改变对女性的错误看法, 可以写评论文章进行分析, 帮助人们提高认识, 或另编故事, 重新创作, 而不要干随意改变原著这种费力不讨好之事。

  七、殷切期待精益求精

  为了拍电视连续剧《水浒传》, 剧组的编、导、演、职人员几百上千人, 苦战了三年零八个月,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作出了很大的牺牲。饰演鲁智深的演员, 紧急增肥4 6 斤, 这要折寿啊, 可为了事业, 不悔; 饰演黑旋风的演员, 睑上伤疤大小18 块, 但还觉得“ 过瘾” ; 饰演潘金莲的演员来自台湾, 学做劳动妇女, 天天去食堂揉馒头. . 这一切, 都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 为了对人民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 他们的事迹是感人的。连续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许多成功的经验, 如武打设计、武打表演、舞台美术、影像处理、气氛营造等都很不错, 报刊上已作了不少分析, 很多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观众, 应该感谢《水浒传》剧组的同志们为大家提供了可贵的精神食粮。但是, 笔者认为, 4 3 集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确实还存在许多间题和不足, 谈不上是精品、极品。

  很多文章都以收视率高来证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拍得好。而笔者认为, 收视率的高低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评价作品, 应从作品本身的实际去研究, 不能简单地用收视率来代替具体分析, 更不能用收视率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中国社科院有位专家同我谈到一个现象:地摊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明星传记等非常畅销。但是, 很多名著, 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却难以出版。因为读者不多, 销量不大, 出版社要赔本。能说那些地摊文学都一定是精品吗?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收视率高, 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 名著效应。《水浒传》是古典名著, 广泛流传, 深入人心。中国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 谁不晓得宋江、武松、黑旋风、花和尚? 他们的故事是很多人都能讲述的。笔者几岁时就听邻居一字不识的老婆婆摆“ 水浒”故事, 那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因此, 将《水浒传》搬上荧屏, 没看过原著的人可看到水浒故事; 看过原著的也想看看水浒英雄活生生的形象。第二, 宣传效应。前面已经讲到, 《水浒传》播出前后, 形成了强大的宣传阵势, 炒得很热, 呼声很高。因此, 人们都想一睹为快。许多外国名著, 象《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号》等都不惜一拍再拍, 精益求精, 追求“ 最佳” 。中国是有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是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要将辉煌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搬上荧屏, 人们理应对它抱有较高的期望值, 而不能满足于目前拍出的连续剧。因此, 不应该大轰大嗡, 拍板定认, 把它说成是什么精品、极品、高峰, 封住人们的嘴, 使人们不敢再有新的追求。

  笔者殷切地期待着, 若干年后, 人们会不满足于现状。力求精益求精, 在现行连续剧的基础上, 总结成功的经验, 吸取不足的教训, 拍摄出无愧于祖国, 无愧于人民, 无愧于历史, 无愧于名著的真正堪称精品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