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早在中国家喻户晓。
小时候偶然看到了徐克导演版本的《梁祝》的电影片段,一下子被画面和构图、和剧情吸引了,于是找来了电影来看。看完之后,只能说,它颠覆了我看过的以往剧版“梁祝”的故事,为此,我大受震撼。
徐克果然是导演鬼才,他拍摄的《梁祝》,用恐怖的画风道尽了真实的时代风气,以凄美的爱情掺杂了浓厚的门第观念,即便如此,这场生死相随的爱情,依然是最美好的爱情。

李碧华说过,大概在一千万人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能化成苍蝇化成蚊子、反正就是化不成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丽。因为很多时候信仰也会变质,世上有多少男女能真正全心付出,不顾一切,甚至为了爱情付出生命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徐克执导的电影《梁祝》,于1994年上映。 在电影中有一条暗线,就是祝英台的母亲当年也曾女扮男装到书院,继而认识了若虚,有过一段幽怨缠绵的过往,但两人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没有在一起,一个选择嫁入豪门,一个脱离尘世出家为僧。其实他们就是世俗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
东晋时期,五胡乱华,汉室式微,华夏文明偏安江左,政治腐败,胡人霸占了北方,汉人被迫南迁逃难,先过江阿宁的霸者大官来做,排挤后过江的。门第之风极盛,世家大族依靠婚姻互相拉拢,排挤寒门庶族,把持统治地位。
士族门阀掌握着财富,权力,地位,而这些又世代相传,他们就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外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内部联姻,强强联合,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令家族尽可能的源远流长。
除此之外,东晋还是一个流行柔弱的年代,这个时期不讲礼法,没有封建的思想束缚,男人也可以涂脂抹粉,装柔扮俏。
人们奉行阴柔之美,也热衷于追求皮肤白嫩,所以那时候的化妆技术近乎病态地追求一个字,白。
上虞祝家为巩固地位,费尽心机与太守马家结为亲家,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养皮肤,然后吩咐下人把祝英台喊过来巡查。

祝英台是三品官家之女,出身富贵,她的父亲甚至比她还爱保养皮肤,明明长着一脸的络腮胡子,却日日经常被一群侍女围着,护理面部,涂脂抹粉。
而祝英台身为女儿身,却对这些丝毫没有兴趣,她经常带着一个,装有一对蝴蝶的罐子,趴在房顶。
在那里,她入神地盯着,在罐中飞不起来的蝴蝶,仿佛就是在看她自己,她何尝不是日日被关在这府宅之中,毫无自由呢?
那时候,她并不知道,父亲为了稳固仕途,已经收下了马家的聘礼,马家是鼎盛之家,在朝中极有权势,在祝英台的父亲眼里,马家是最好的联姻对象。
可祝英台并不似别家的大家闺秀那般,她天性活泼烂漫,一言一行全然不符合名门闺秀的标准,诗词不通,音律不全琴棋书画皆找丫环帮忙,当父母现场考校的时候,只能频频翻车。
父亲见状,捂住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跑开了,他觉得这样的女儿,嫁到马家一定会给她丢人。

祝英台被父亲嫌弃,只能朝母亲撒娇,母亲看着伏在自己膝上的女儿,母女俩交谈甚欢,最后,母亲决定,将祝英台送到书院读书,希望以书院的文化氛围,熏陶一下女儿。
然大家千金生来衣食无忧,却注定要被高墙大院束缚手脚,英台也只能趴在墙头打发时间,这也是她唯一的娱乐方式了。
祝母为了把女儿培养成标准的名门儿媳,决定将她送去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崇绮书院,学习圣贤书,以后好嫁入名门。
时值阳春三月,山色青翠生气勃勃,深闺小姐第一次迈出高院,领略世间春意,脸上挂满了笑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拉开车帘,摇头晃脑地向外看去。
此时,崇琦书院掩映在深山茂林中,环境优雅,瓣瓣落英随风飘扬,落入卿卿白衣席间,空灵琴声在幽幽古树下回荡悠扬,气韵如画。
羊胡子夫子在弟子间穿梭检查,行至梁山伯身边时重叹一口气,道 :“虽然你的琴声音律都不错,梁山伯啊梁山伯,你只有琴音,全无神绪。五音乃发自心肝脾肺肾,需五行俱全,缺一则五音不全呐。”
梁山伯少不知情,大为不解,疑惑自己究竟缺了肝脾肺肾的哪一样,夫子摇摇头,嗔怒其不解风情,恨恨道:“情啊!梁山伯啊梁山伯你可知世间情为何物,”其仍旧不解,茫然地听着夫子滔滔不绝。

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赶到,学生们纷纷转头望去,梁山伯好奇地抬起了头,正好与巧笑倩兮的祝英台目光交汇,年少无忧的两人相视一笑。
顽劣的英台入院后仍旧冥顽不灵,刚到书院就用蹴鞠杠子打碎了院士夫人房中的摆件。书院的院仕夫人,与祝英台的母亲似乎是旧相识,听到祝英台母亲的闺名,便感叹了一句,她到底还是嫁到了祝家了。
还一眼就看穿,英台同他她母亲一样男扮女装,遂破例让她单独住进了书院的禁地文库。算是帮她保守身份秘密。
深夜,祝英台解开衣襟正在擦汗,忽然听见一阵阵叹息声,四周漆黑一片,并无人影,似有鬼魅。她惊恐后退,不曾想与在此偷偷读书的梁山伯撞到一处。
梁山伯是没落士族出身,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家境清贫,课余时在学院里做杂役填补学费。只能在晚上偷偷来文库看看书,以弥补落下的读书时间。对于梁山伯来说,唯有刻苦读书,考取功名,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祝英台怕被发现女儿身,紧紧裹住棉被,并霸道地赶走了梁山伯,不允许他以后再来。老实巴交的书生听此不敢反驳,乖乖地收拾东西临走前卑微请求英台不要告诉院仕夫人,不然他擅闯书院禁地是会被赶出去的。
祝英台瞬间有些良心不安,连忙叫住梁山伯,让他可以继续在书库读书,反正他们一个读书一个睡觉,互不干扰。
梁山伯于是又停住了脚步,继续回到烛光下看书,温润白衣少年那孜孜不倦的模样,让不谙世事的深闺小姐。第一次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她就着朗朗读书声很快入眠。
翌日一早,清脆的铃声响彻山谷,英台迷迷糊糊从床上一跃而起,赶到学堂前,头冠仍是歪七劣八。今天是她第一天入学,免不了要被夫子为难一番,可当夫子得知她是乘三马二车携十仆,带十箱来时,便又立即见风使舵,让英台直接坐在了前排最佳位置。

中午用膳时,她也单独在厢房,独来独往显得格外孤寂,于是越发期待梁山伯晚上的到来。可今晚那书呆子却迟迟未到,英台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干脆起身执笔画了一双蝴蝶。随后将画夹在灯罩上。薄薄的纸张,透过暖黄色的光,颇有些飞蛾赴火的意味,就如此刻的祝英台,已有婚约却动了不改动的心思。
辗转等了好一会,还是不见人来,胆小的她克服恐惧,独自去到梁山伯住的杂物间,发现梁山伯正在读书。这里油灯晦暗,实在是看不清楚。
英台便拉他去自己烛光明亮的文库时,才发现衣服是披在山伯身上的,祝英台就算再大大咧咧也知道男女有别,所以吓得转过身去,脸已经羞的娇红。
“你干什么啊!”
“我在思考。”
“你思考也用不着扔我衣服啊?”梁山伯穿好衣服,便起身问道 :“到底思考什么?”
“别问了,我不可以再思考下去了。”
两人到了文库后,祝英台完全无心学习,懒洋洋地歪在椅子上,时不时转过身逗一逗梁山伯,含笑脉脉的双眼,明晃晃地流露出清澈的爱意。
可惜少年懵懂,彼此都还不懂这种陌生的情感,她只会傻乎乎外加笑吟吟,不加掩饰地看着梁山伯。而梁山伯同样回之以笑面。

但猛然惊醒对方是个男儿后,又不敢正面回应英台的示好,隽永绵长地暧昧在狭小的书架间发酵,两人各自安好。手捧书卷,不知不觉已到深夜,英台迷糊间脱口叫住正要回去的山伯,让他从此住在文库,也免了许多麻烦。
话音刚落,英台便羞的通红,女儿家怎可主动邀请男子同榻,于是她又以一碗为界,叮嘱山伯不可越界。两人约定谁碰到碗就给谁一拳,可当他们伸出拳头后,英台发现自己的小手足足比梁山伯小了一半。
于是耍赖,说道 :“你一拳顶我三拳,这太不公平了,你不打都欠我两拳,如果我碰到碗,我就没事,你要是碰到碗,我就打你两拳。”
梁山伯被她的土匪理论弄懵了,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没想到英台在睡梦中也不安生,一夜拳打脚踢。第二天山伯整个人鼻青脸肿,英台看到自己的杰作后,立刻又耍赖,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蒙混过关。
梁山伯无奈,宠溺地轻拍了一下她,以示惩戒,二人之间的感情随着日常点滴逐渐增温。

真正让他们认清彼此内心的契机,源自于一场考试,不学无术的祝英台自然是写不出几个大字。梁山伯便帮着她作弊,可这事被夫子发现后大发雷霆,摄于祝家官威,他不敢对祝英台怎么样,只能迁怒于梁山伯,要将他俩一起逐出书院。
祝英台的老仆人连忙拿出银钱贿赂,才让她得了次补考的机会,要是补考不过,俩人还是要被逐出院门。
于是夜里,祝英台在梁山伯的监督下,头悬梁,刻苦复习。看着认真看书的英台,他竟一时入了神,痴痴盯着,心里对英台的性别膈应正逐渐消融。

经过一夜苦读,祝英台第二天顺利通过考试,两人可以继续留下来读书。可梁山伯平静的心湖已经被彻底搅乱,上古琴课时仍旧痴痴盯英台,好事的同学发现他眼神暧昧,于是狠狠将祝英台拽磕到书桌上。呼痛声惊动了夫子,梁山伯赶紧为其顶罪,结果两个人都被罚站。
夕阳未焦,清俊少年并肩而行,背影成双。英台高举古琴,感慨山伯兄对他格外好,梁山伯却担心自己对一个男儿有了不该有的心思,他正苦恼时,同学们游戏中不慎将他手中的古琴摔坏。
祝英台担心他赔不起,于是自己抢过烂琴,夫子发现后愈加生气,加罚她站到天黑。养尊处优的千金大小姐坚持到最后委屈地抽泣起来。
山伯却在此刻忽然顿悟,他手执古琴席地而坐,柔情似水的琴声自指尖由心间顺势而出,直至入夜,人散,情不散,明月,山雾,皆以为伴。他豁然明白,情为何物,在山鸟虫鸣,在伊人巧笑无可救药的情愫就此潜滋暗长。
初始情滋味,少年不知愁,笑得畅快,活得自在。

午后,梁山伯携英台去见自己的忘年好友,隐居在书院后的若虚大师。青山夹道幽禁深邃,一练瀑布随光劈下,大师站在光前,立于水间,手捧清泉,悠然自得。
大师当年亦是风流学子,读书时与女扮男装的同窗单姓女子相恋,可是女子最后却加入高门。大师就此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英台刚开始饶有心致,听此却双眸低垂,若有所思,因为她的母亲正姓单。原来严厉古板的母亲也曾经有过这一段韵事。她没有挑明身份,只告诉大师,那女子嫁了一户有钱人家,现在过得很富裕。
大师笑了笑,没有继续追问,似是已经放下前程过往。转而和梁山伯谈论起了不久后的科举,秋闱之期将近,他也要离开书院了。离别伤感,涌入心头。
英台忽然来了脾气,头也不回地抛下了梁山伯,他跟在后面淋了雨,躺在床上,高烧不止。英台立刻又消了气,忙前忙后为其煎药,两人的第一次吵架不言而和。

转眼间中秋佳节已至,夫子们对月畅酌,好奇的学子拿出胭脂水粉,学着诗人那般涂脂抹粉。山伯饶有兴趣地看着众人,英台却兴致缺缺。她爹爹也喜傅粉施朱,因此她自幼便厌恶男子这般。
山伯见状便拉着英台坐下,亲自为他描眉点妆,花灯绚烂,皆不如伊人绛点。梁山伯眼神缱绻,指腹迟迟不舍从英台唇间离开,胭脂渲染的何止英台。他心里有一把热烈的红,朝夕相处间他早已察觉到了英台的女儿身,情根已种时无法坦然相处。
这厢山伯要离开,祝英台家里也来了信,催她提前回家完婚,高头大马车来时风掣雷行,离开却一步三回头。
梁山伯差点赶不上和英台辞别,辞去经年,一别两宽,或许再无见期。
英台忍不住抱住了心爱之人,山伯那无措的手也渐渐落在了女仔特有的软背上。少年欲说还休青涩浓烈的情,被离别彻底引发。
浑身的燥热冲动无法自持,山伯于是跑进了雨里,可他不知道情浓本来就无需自持,天为被,地为床,雨做媒,得此情人,余生无悔。
山洞外一樽笑吟吟的菩萨,似乎也在为两人引渡,云消雨散,心愿已了。

白衣青衫染了满身污泥,祝英台满眼悲凉不舍,叮嘱梁山伯一定要去祝家提亲,她这辈子定不负君意。
一曲离别苦,情窦初开也是悲剧的初始,两人烂漫的少年时代,在这一刻彻底结束。
后来梁山伯如愿高中,新晋县令,喜气洋洋地去祝家提亲,不想与马家纳吉队伍撞在了一起,金银珠宝是三聘五礼浩浩荡荡,至三天三夜都没运完。雁作来来往往,在街上掀起一阵黄风。
梁山伯携带的礼饼在这狂风中显得格外寒酸,但是他依然登门去提亲,祝家自然不会将他这等无名小卒放在眼中,直言回绝了他的提亲。
可梁山伯不愿意罢手,受尽祝母奚落后,终于见到了一身女儿装的英台,乌发披肩,灼灼绝尘。梁山伯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芙蓉美人是记忆中的混世魔王。欢乐的叙旧后,两人想起如今的处境悲从中来,若想长相厮守,他们只能冒险离开这里。
于是祝英台和他约定今晚戌时在后院围墙一起私奔,祝母既然敢让梁山伯与女儿见面,就必然掌握了他们的打算。刚过酉时她就不动声色地将女儿困在房中。故意在戌时拖住英台,让其无法与之见面,做出有辱家风的事情。

眼看屋外电闪雷鸣,英台担心山伯淋雨,把两人私定终身的事告诉了爹娘,祝父祝母勃然大怒,想一个无权无势的县令,如何比得上家族显赫的马家。宽且儿女婚姻从来都是父母做主。英台不嫁也得嫁。随后祝母强行让人将英台关进闺房,再以抓贼的名义带人将梁山伯打成重伤。
文弱书生淋了雨,又被打得遍体鳞伤,很快便卧床不起,回忆起当初在书院时,英台为他熬药的情景。他又振作精神,一口气喝下了汤药。
没想到祝母棒打鸳鸯还不够,还要逼他写一封绝笔信,让英台彻底死心。
祝夫人怒斥道:“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
梁山伯一开始不愿意写,可是这仅存的气度,被祝母的一番话消解殆尽,“我可以为英台跪下来求你,你能做什么?”
被逼至此,一声绝望嘶吼后,颤巍巍地提笔写信,回忆起与英台的点点滴滴却怎么也写不下绝情的话,悲伤化为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散落在纸上。

当英台收到这封绝笔泣血信时,梁山伯已经气若悬丝,临了还是再说 :“我还没见到英台,我一定要见到英台。”说完,人就已去了。为了了却梁山伯最后的遗愿,若虚大师将他葬在了英台出嫁必经的路口。
大婚之日,残云压境,黄沙漫天,山雨之势欲来,英台只得在父母的催促下,她独对妆镜,苍白的脸上泪流成血。被祝父用惨白的脂粉,生生装饰成了一个活死人。
见女儿如此惨状,祝母终于软下心肠,答应让花轿路过梁山伯的坟墓,送亲花轿浩浩荡荡,唢呐声声震四方,可场面却无一丝喜庆,即使这样祝父仍旧出尔反尔,让花轿避过梁山伯的墓地。
幸得中途一阵狂风堵路,将花轿避讳原路。英台趁机从轿中一跃而出,脱掉凤冠霞帔,露出里面的白色丧服,踉跄跑到坟前,拿出那封梁山伯临死前的泣血书,上面有她填好的词。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祝英台已经决定追随山伯而去,她咬破手指在墓碑上添上自己的名字,接着风云巨变,山雨终至,雨水将她脸上厚厚的白粉洗刷干净,清秀脸庞一如两人初见时般惊艳。

这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坍塌,祝英台笑意绵绵,翩然跃入。生不同衾,死必同穴。
多年后,若虚大师找到了祝英台闲来无事时画下的一双蝴蝶,白纸已然黄得发脆,大师迎着凄黄的晚霞,一点点将画中蝶撕出。秋风扫尽数吹走了纸屑,最后两片在大师宽厚的手心化为对蝶,一前一后,蹁跹飞入夕阳,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最美好的年华,遇到最好的人,拥有最纯真的爱,最终一起化蝶而去。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时至今日已经二十七年了,再次重温这部电影,却又涌现无数感慨,这部电影也许是最好的一版《梁祝》,因为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生时不能相守,只能死后相互追随的遗憾,更是对造成这一悲剧的,时代属性的控诉。

祝英台的母亲遭受过命运的打击,最终屈服,所以她便想要女儿不要再去尝试,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无可奈何。
梁山伯见祝母的时候,曾说过,为什么不多给他几年的时间,可祝母却一针见血,无论给他多少年,他都无法超越马家。
哪怕不愿承认,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马家是一个个根深蒂固的,士族之家的代表,他们盘根错节,彼此相依,早已有夯实的基础。
梁山伯在他们的眼中就如蝼蚁一般,所以他与祝英台的爱情,在梁山伯的父亲,乃至马家人的眼里,都变得可笑至极。

所以他们的结局小时候看是不完美的,结局如此凄惨,讨厌过祝母,恨过马文才,想海扁这个祝父.....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多了起来。
再看梁祝的结局,其实是最好的结局,单说官位,梁山伯比不过马文才,钱财比不过祝家,权利比不过世家大族,就算他勤勤恳恳干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小官,最后的结局也只是积劳成疾,娶祝英台无望。
第二种结局,祝英台嫁给了梁山伯,他们夫妻恩爱,携手一生。那要知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再美的女子也会有容貌衰老的一天。谁又能保证梁山伯一辈子爱一个人,最后不过是两看相厌罢了。
第三种结局,以祝母和虚空大师为主线,梁山伯和祝英台延续上一代的后续,梁山伯出了家,而祝英台嫁与别人,成为人妇,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电影中却又不是极致的渲染无奈,却还是夹杂着希望,若虚与祝英台的母亲曾经相爱,却又分开,他放不下,所以出家。
同样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同样没有圆满的结局,可祝英台的母亲想要拆散他们,而若虚却想要成全他们。
最后的那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是给了这场未完的爱情,一个完美的交代。
徐克导演被称为徐老怪,因为他早期的电影都比较奇怪,有一些镜头是观众无法理解的,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往往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那些曾经我们看不懂的电影,都会在长大后一一明白,就如《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母亲所说的话,现在看来,竟然如此有道理。

再比如小时候看《梁祝》,会被恐怖的画风吓到,却又被凄美的爱情所打动。
而现在,却觉得这样的画风才更适合那个时代,和那种情景,相比于这些,这场艰难的爱情,似乎会有这样的结局,就不那样意难平了。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时间教会了我们,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