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6 发表于湖南
纪录片,说一名越南出生的僧人,法号一行,信众很多,被驱逐到法国。他在法国又开始影响大众,在一个叫“梅村”的地方建立了全世界最好的修道院——当然这样翻译是不对的。
一行就是“正念修行”的创始人,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很慢的速度行走,无声地走,但是走得很远。
纪录片不承担介绍教义的功能。更多地是从日常的情节来展现。
第一个画面是在越南的行走。非常缓慢。简单一句,说不得不远走法国。
在法国的丛林更像一个乌托邦,而不是我们心目中对寺庙的印象,建在森林中的木头平房,没有菩萨像,没有庙宇。
表现得很细致的场景是:剃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论男女,接受剃度。先用剪刀,然后用推子,最后用剃刀,将头皮刮得锃亮。
一行率众僧尼很庄重地穿上袈裟,为大家主持大礼。
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讲经,没有木鱼,只有一只罄,尾音拖得极长,长得超出我的常识。
在西方人心目中,罄应该比木鱼更能代表佛教吧。
僧人们都有故事,有从牧师转行的,二十年前患了癌症做化疗,后来就信佛了,追随一行大师。
一行是他们所有人的大师,此外他们这个组织中再没有别等级之分。但是教规很严:没有私有财产,不能有性生活,等等。
僧人们一路行走,可以回家去看父母。在养老院与老父亲见面拥抱,父亲说“上帝保佑”,女儿也不以为忤。儿子回到家中,父母拿出他小时候的日记,看到自己七岁便已规划好的完美人生,一家人哈哈大笑,母亲却趁人不备悄悄擦了擦眼泪。
他们行走,静坐,有基督徒在一旁高声斥责,路人过来帮他们争辩,只有他们不出一言,甚至连眼睛都不抬。
也有一起开怀大笑的时候,比如一起坐旋转木马。下来后对管理员说:太感谢了!我们给你唱首歌吧!
旋律十分简单,但就是亲切好听,词也是很简单很日常的祝福,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完全听不出佛教的意味,更像基督教的赞美诗。
他们还有乐队,弦乐四重奏的音乐也简单优美。事实上,我是先被音乐吸引后才种草这部片的,当时并不知道一行与“正念修行”的关系,也不知道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更不知道影片的旁白是卷福。
佛教讲“供养”,但我们接触到的佛教缺了“音乐供养”,与基督教的音乐经典相比,佛教的音乐过于简单陈旧,缺乏亲和力和美感。而一行的组织,正念固然是核心吸引力,“关注当下”也是非常普世的观点,话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说服我父母:过去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能够关注的只有今天,你们为什么要为过去和未来烦恼呢?看来我颇有慧根哪。
行走、正念、音乐,是我从这部纪录片里感受到的三个关键词,其中音乐是最应该去发展的部分。
一行法师去年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的衣钵有谁来继承?那个弦乐四重奏是否还在创作更多好听的歌?
我现在想起来怎么形容那些歌了,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听他舅舅唱的那些歌,又简单,又优美,已经唱了好多年了,好像是田野的风和夜空里的星星一样自然,就是乡下没有作者的民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