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星给努力的演员们。
超前点映看完了,这钱花得我浑身难受……
整体看下来,我给猎罪图鉴第二季的评语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导演的镜头给得都不错,演员们都拿出了比较有水准的表演,主要问题是在于编剧极度的自以为是。
他写台词的水平简直还不如同人文老师。
大段的对话是不会写的,但还执意要写大段的“话疗”。俩角色对起话来各说各的,听起来优美又华丽,实际上哪个正常人都不会这么说话。最后几集方凯毅和沈翊之间的所谓“敞开心扉”都给我这种感觉……还有最后一集城翊商业互夸也是同感。
角色的行为逻辑更是莫名其妙。
杜城从第一季的立体角色被写成了一个平面角色,一言一行都只是为了推进剧情+当司机并给汽车打广告+给cpf喂工业糖,看得我浑身难受。
给李晗加的戏实际上是为了体现沈翊“话疗”的有效性,并且目的性明确地推动她跟蒋峰的感情。
只有蒋峰的塑造算是这所谓“群像”的突出部分,但又俗套地给他按了个跟杜城有一点相似的家庭经济背景,合着刑/警/队的警//员都条件优渥,都是为了对正义的追求才当????的?这对吗?
城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更是写得依托答辩。此处省略五百字吐槽(累了写不动)。
最最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刑侦剧,它丢掉了“证据的搜集和推理”过程,侦破过程的推动力从缜密的逻辑推断变成了等待空降线索,以及沈翊的“灵光一现”(美其名曰艺术家的直觉)。一个刑侦队,所有的技术手段和办案经验都赶不上艺术家的直觉指引,主角团其他人反应永远晚沈翊一步,所有的侦破方向都不如沈翊从编剧那里获得的金手指“直觉”。
每个案件都写满了刻板印象,所谓关注社会热点就是把人们想象中的热点写出来,从台词到人物都非常脸谱化,单元主角都有点像被设定好情绪的表演AI。
最后我只想从一个学过两年心理学的初学者角度出发,浅评这部剧所谓的“犯罪心理”。
能看得出来编剧老师是一点犯罪心理都没学过,翻几页人格心理学、查几个犯罪心理学专有名词,就敢拿出来写剧了,就敢把沈翊写成对犯罪心理学驾轻就熟的样子了。编剧好幼稚好可笑……
更扯淡的是所有嫌疑人见了????都不会挣扎几次,很快就像倒豆子一样和盘托出了;在沈翊的话疗攻势下更是如此。
现在执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别再干了,谁能像杜城沈翊一样牛啊?杜城用着刻板印象里最常用的刑事审讯技巧,沈翊再灵活化用心理咨询中的沟通技巧,只用几次对话,就能与对方建立起信任关系,让TA们展现“人格底色”,再通过“艺术家的直觉”抽象出“人性图谱”。天啊,要是人类的心理真能像洋葱一样这么简单好剥开,那心理咨询师也没必要费尽心思制定治疗流程、尝试瓦解来访者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了。
写到这儿都只想笑。真的。第一季我反复看了好多遍,非常爱那里的北江和杜城沈翊。第二季的所有人让我感觉陌生,像是AI写出的仿生人在扮演第一季的角色们。
最后那个结局留的悬念更是让我哭笑不得……
还是回去再看看我爱的第一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