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人生一样,在某些发展阶段会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二战的时候,德国与英美在北非打消耗战,德国和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打消耗战,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大陆打消耗战,日本和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打消耗战,所有攻击一方的集团都想速战速决,都想着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快速拿下某个战略地点/达到某个关键战略目的,然后乘胜追击,一劳永逸的解决战争胜负问题,结局就是陷入战略消耗,在一个点上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耗干了血液。
结局就是战场失败的,实力弱小的,力量储备不足的,承认失败退出战场,丧失战争主动权,一败再败输掉整个战争。
男主的人生一看陷入消耗战,他和他父亲,和文物修复,和那满地的书,不后退一步,其实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双方谁也不退,他和他父亲各执一词,他老是修碗总是修不好,买了书就不看,总有一天此局面会结束,和父亲关系修复了,放弃文物修复了,开始看书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比如现在年轻人都想考名校,考研,考……从哪里一二三四战,成功就是“上岸”,不成功就是煎熬,范进中举现代版,和这个男主有什么区别?很像鲁迅笔下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唯一一人 。
很多人就批评了男主fw,这是个概率问题,总会有这种人出现的,很多人都说看这个看成恐怖片,还不如不看,说导演为什么要拍这种人,那他就不服输,还有死磕这个点,总会有这种人出现的,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总有人把这些要素都凑齐了,男主就很典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拍纪录片不就是一个变化的点?相信男主以后的生活会焕然一新。
男主学文物修复,或者树立这个志向,也很罕见,路越走越窄,完全成了零工经济,买那些书也全部都是爱好的书,完全是跌入消费主义陷阱。
不得不进入消耗战的最后肯定不得不走出来,就看他最后走出来之后怎么收拾残局,打败了不代表生存不下去,总有输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