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说什么艺术与商业关系的宏大命题,也没有区分受众的狭隘言论,如果要讨论关于电影要有什么的“哲学”学说,烦请系统的学习过系统在来讨论规则之外的事情。

我不自诩文青,我不会擅自给文青的概念下任何的定义,但看到许多的恶评相加,却有了一种身在其中的,共情愤怒的体验,什么“中国电影要不还是算了吧”之类的论调,如果您是根据这一部的影片中的内容阐发的观点,那我选择支持,如果是对于影片本身的否定,那这实属一种以偏概全的顽冥。

我是来自于音乐学院的一名编导生,说实话,这部作品某种意义上讲,宏观来说讲的是大学生生存现状,这也是很多人对于本身影片存在的误区,但从微观来看,这其实就是给我们影视相关专业谱写情绪一部作品。在音乐学院上传媒相关专业,很多人会说我们不入流,社会也不尽承认我们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或者是能力,这种来自于社会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一批人群注定是游离的,而男主所处的传媒大学呢?某种意义来讲也是如此。

系统的教育制度,录音两个按键之间的无限轮回,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封锁,可是我们承认,这种教育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规则的限制,我们的艺术永远只能宥于规则,而无法找寻规则之外的事物,无法探寻新的艺术,而男主的能力,显然已经掌握了突破规则的能力,只是社会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使他处于了一种游离的状态,这种不安全感不来自于社会的不承认,而是所处行业的不稳定发展。像是影片所述,不入流的偶然爱好成了点击过亿的网络神曲,只手遮天的摄影师掌握着影片的生杀大权,我们不明白艺术究竟怎样才能服众,即使我们知道有些规律可以遵循,但如果能力的确到了规则之外的境界,那么偶尔的规律其实也成了五线谱中和不上弦的那个音符,不安全感来自于“我明明,可是社会要的,我不愿意”的个性死循环,我们在寻找出口,只是我们寻求着答案,而答案其实就是那些已经存在的规律,现实,就又成了一个死循环。

我们回到影片本身,对于摄影技法的讨论及导演调度的能力方面,其实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静态环境中人物与空间关系之间叙事的掌控,还是动态空间中人物情绪的有序发展,导演十分精准的捕捉到了这种情绪应该存在的状态,电影一定要有主线,毋庸置疑,“没有主线”也是电影被群嘲的原因之一,可我真的认为,情绪也是作为叙事主线的主要推动力,当然,无法共情,也就无法感受。

我还想写些什么,只是家里人睡的太早,我也要早点休息,要知道感恩,毕竟我们在规则之内,也只有家里能给我们安全感,可如果如左坤一样,家里也不尽支持,那“感恩”,也不过是规则囚牢里滋生的被动产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