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常常把人物的風格化 符号化當做一種破碎叙事的成因,這往往成為了我看電影的評判标準,但這個作品,這點卻成了我眼中的點睛之筆,甚至,人物的性格放到哪一個時代,哪一事件中的人物關系都會使人有所共鳴

癡呆的老人 疏離的親戚 煩心的工作 懦弱的丈夫 沒長大的孩子 原本以為把女人逼到絕境 用以突出她的能力就已經足夠 可沒有想到的是 每個人都有最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給這個女人以關懷 癡呆老人送花給她 懦弱丈夫愛意予她 稚嫩兒子聽信于她 疏離親戚相信與她

許鞍華不是為了給女性灌心靈雞湯而創造了這個作品 而是為她們的現狀尋找到了另一種出路——道德範圍内的關懷

在我看來 他們一家 好像因為老人一人癡呆 被時代狠狠甩開 他們又用另一種方式回擊着時代 女人不學電腦 男人拒絕pc 兒子不懂歌曲 可他們都因此收獲了信任 愛以及一生一世的承諾 他們很笨 可是導演又給了他們關懷 這是她給她們的出路

總覺得還有什麼沒說 因為這部作品我真的很喜歡 放到以後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