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尾作品的典范,不仅推动了剧情还把前两部的伏笔填上了。整部影片大量采用插叙倒叙的方法:以陈永仁的殉职为时间上的分界点进行叙事,使整个故事更加合理,完整,立体。下面就个人理解按照时间的分界点进行梳理:
在陈永仁殉职前,一方面通过穿插陈永仁成为韩琛手下后做事的剧情来呼应前两部,另一方面,通过刘建明精神出现的幻觉以及他看的心理报告补充说明陈永仁的经历。告诉了观众李心儿,陈永仁,杨锦荣,沈澄,韩琛五人之间的关系。
在陈永仁殉职后,通过刘建明和杨锦荣,李心儿,沈澄的接触的主线剧情和陈俊自杀这种支线剧情来描绘刘建明如何在其他三人的计划下(也有别的原因)一步步产生精神幻觉,暴露自己的卧底身份最终陷入所谓的“无间地狱”中。
让一个电影剧情更加复杂精彩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新的角色。这一部通过增加杨锦荣和沈澄两个主要角色很成功的将一个与韩琛,陈永仁有关的故事进行增添。剧情不仅不显得突兀而且更加立体,鲜活,我觉得这是电影非常出彩的一点。(当然电影还有很多其他出彩的地方)
纵观《无间道》三部曲,两个贯穿始终的话就是“我想做个好人”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两句话好像就对应了两个主角,一个出身警察卧底黑帮,一个出身黑帮卧底警察,但是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给电影增添了一份模糊感,令人深思“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在剧中,这种界限在多个地方得到了体现,比如开枪的位置(黑帮枪法是爆头,而警察则是打腿),“镖”字的写法等等。而在整个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坏人”的刘建明希望做个“好人”,是因为人对内心正义感的原始的渴望,但他却始终无法真正做到“好人”那样的“对不起,我是警察”的正义,反而为了隐藏自己越陷越深,最终产生精神幻觉。其实,当他成为卧底进入警察学校的时候起,这种好人与坏人的“我想跟他换”就换不得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可以“换”的,用电影中贯穿的佛家的思想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与恶的一面,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内心的善与恶。是否能真正的做到坚守自己内心的正义,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还是为了一些东西不择手段,跌入无间地狱,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出的选择,也是电影引发我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