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黑人题材”相当的“政治正确”。
诡异的是,白人,身为“既得利益者”,竟然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老外那边的种族矛盾是个大问题,单纯以肤色来划分等级,实在太low。
要做,就要做得“不那么明显”,让你成为牛马还没地儿找原因,这才是“上策”。

其实,作为我等牛马,对地球那边的事儿,虽然“感同身受”,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的“切肤之痛”。
电影是冲着拿奖去的,也没太在乎观众的感受,整体感觉是“又臭又长”,老外为了“政治正确”简直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
如果你不耐心看完,大部分情况下,就和故事里头的镜头一样,摇摇晃晃,不知道说了个啥。

而且,故事里头有很多“抽象”的镜头,都是“有的放矢”,但如果你不代入,大部分情况下,基本就一晃而过了。

《丑陋的美国人》,这本书没看过。
但是,看过柏杨写的,尖酸辛辣,看了让人不舒服,后来柏杨老先生也因为“口无遮拦”进去了。
柏杨老先生还算幸运,最后还能出来蹦跶。

故事里头,经常会有“鳄鱼”出现,突兀得不能再突兀,阴阳得不能再阴阳。

大致的故事,是讲一个黑人小孩准备上学,途中搭了个顺风车,结果,这哥们的顺风车是偷来的,黑人小孩直接连坐,被派遣到所谓的“学院”学习,当然,不可能是山水庄园学外语那么高大上了。

老外的“矛盾”,其实很直接的,没什么弯弯绕。
但是,如果把“白人”俩字拿掉,换成“他们”,依然无比正确。
但,人家都敢拍,你却连说都不敢说。

在这个所谓的“学院”毕业,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能“学”成第一名。
对不起,这当然是个“胡萝卜”,一直挂在牛马的鼻子跟前,牛马一直跑,一直咬不到。
当然,也有牛马看穿了这一切,选择躺平。
但是,“躺平”也由不得你,有的是办法。
你敢再不消费,那别怪“我”不客气了。
黄金最近为什么涨价涨得如此离谱,自行掂量。

在这个“学院”,上头一样是“不管谁的错”的,就是养在猪圈里头的两头猪,如果吵吵,就各打五十大板,谁在乎猪的感受呢。

在这个所谓的“学院”里,任何奇怪的事情都会发生。
但是,如果你感觉到奇怪,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有经验的人会偷偷告诉你“求生原则”,苟,也需要经验。
否则,死无全尸。

故事一直以男主的视角拍摄,所以,男主完全称不上男主,镜头实在不多。
眼看进度条过半,男主才露出真容。
看得出来,是个“有想法”的小孩儿,这样的小孩儿,结局可不会太妙啊。

他还很天真的觉得,“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
作为“过来人”,看到小孩儿依然如此“纯真”,只能祈祷他能“自求多福”。

故事的叙事还是相当跳脱的。
其中夹杂了很多“以后”发生的事情。
多年以后,小孩儿以“第一”的身份,成功走出“学院”。
但是,“学院”里头的内幕,当然是“能瞒则瞒”。
实在瞒不住,最后出台个“官宣”,也就完事儿了。
看到这里,基本都应该沉默了。
至少,人家“盼到了晴天”。
至少,人家还能在网上挖真相。

故事的镜头,之所以选择在这俩小孩之间切换,是为了后续的“反转”。
他们俩人,“唯一”一次同框,出现在“仰望天空”的期盼。

或许,想走出这个“学院”,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打破学院”。

老外的黑人,在争取权利的斗争中,采取了一种非常吊诡的方式。
隐忍、坚韧,一步步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有趣的是,白人,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对“既得利益者”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故事的结局,出乎了意料。
在冗长的“无聊”之后,他们的梦想,被扼杀在逃亡的道路上。
学院的掌门人,当选为“年度最佳公民”。
老外的黑历史,绝对的足够黑。
但是,他们不掩饰,不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