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欧片会有一种自己被洗得很干净的感觉,也会产生期待的落空,原来在那个世界里,故事发生到那里就可以了,我们看不到“再进一步”的可能。
这部差一点就可以五星,影片里的洒脱和祛魅太过轻而易举,在我看来有点残酷。很喜欢平静叙述、去情节化的表达,最让我觉得真实和感动的是妈妈的反应,从一开始想要起诉老师到一遍遍阅读女儿的文字、最后发自内心地赞叹女儿的文笔。虽然影片讲述着偏执的迷恋,却不给旁观者加滤镜,而是让观众更冷静地看待这段关系,同时也从女儿特别个人化的视角解脱出来。以至于到最后老师和母亲在咖啡馆见面,我竟也一点都不期待老师对女儿持有同等爱意。
这种感觉有点诡异,但咖啡馆这段在我看来是特别封神到难以置信的存在!谁家妈妈发现女儿写了一本对同性女老师情欲满满的书之后还会把老师约出来做访谈啊?甚至妈妈还试图证实一点来自老师那一方的爱意。而老师居然对女儿当初的行为用了“侵犯”这样的词语,后来俩人还针对这个话题聊了起来。结束当然非常体面美妙。天呐,北欧人的日常就是这样去冲突化的吗?
从写作到接受再到出版,整个过程都太丝滑了。有意思的是,一切尘埃落定后,女孩觉得那部作品跟她没有关系了,而生活还要继续,既然完成了身份的转化,既然文字让她得到也彻底失去了什么,某种未来的任务似乎更迫切地等待她,但她对将要写什么感到困惑迷茫,她并不对写作真正感兴趣。
最后,本来要回去拿落在咨询师沙发U盘的女孩,遇到了之前在老师家最后一面见到的那个女人,八卦心太强的我以为女孩多少会问她一些关于老师的事,毕竟不够熟悉的人之间总是会下意识用共友互相搭话。而她们只是寒暄彼此,这次遇见似乎是个惊喜,她们会一起去咖啡店聊些什么,影片没有继续,就在这时候结束了。
一扇门的距离,女孩就这样放弃去取她曾经最珍视的U盘。原来对于时间流逝不带偏颇冲淡一切的主题,可以处理得如此轻松平静。有点美妙,又有点绝望。
其实咖啡馆的那段是以女孩的旁白结束的,这时候的她姿态已经完全转变。一个人能做到在不爱了的情况下让全世界的人看到自己浓情蜜意的文字吗?或者,这些文字也被虚构和隐藏了太多,在反复阅读后终于觉得安全呢?女孩是这样说的:“我还省略了很多其他事 你该庆幸 很多读者可能以为这是小孩写的 根本不懂什么是性 以为性就是泡泡糖 毛绒玩具和小鲜肉皮肤的混合体 随便他们怎么想吧 这样其实更好 但你知道我不是那样想的 我懂什么是性 也知道我对你做了什么 你对我做了什么”
无法细思的轻盈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人影纤细至极
“在这片‘没有’景物只有光芒的场面中,人影纤细至极。”影片的上半部分却几乎由两个很少互动的人完成,视角的固定和有限,在荧幕前缓慢而有耐心地追逐,不揭示目的。这是极安全又保守的外视角,守着两个互不了解的人。除了男人的样貌和行踪,我们对 ...
一部过分对称的电影,反而因平均用力显得工巧,只留下血丝般的自我感动。巧合带来惊喜,本身就是一种极美的对称。巧合呈现的形式却很刻意,似乎相似的新生情侣必须要出现在那里,才能让绢与麦的爱情自断其尾。眼泪是伤口的警示。回顾初次的相遇,凑巧 ...
美转身绊倒了自己
终于看了这部,惊觉《燃烧》和《诗》像一朵双生花。美滋生痛苦,痛苦绽放美。前者,惠美在血一样的晚霞里渴求自己的消失,爱在她的消失后才生根发芽。在《诗》里,血被赋上残忍的花语。“如血般的红花”,是男人们洽谈罪恶时美子默默离去的低语,是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