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乐瓶掉进了原始部落,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知道它是个可乐瓶。但它在部落里从未有过地实用,在我们这里,它终其“一生”都只能是个可乐瓶。

《上帝也疯狂》的开头,我们在美学课上已经看过。当时老师用原始部落的人认识可乐瓶的过程来讲美学是clear but indistinct的领域和审美的对象——“这一个”。我当时以为这只是一个短片,未曾设想这是一部电影的开端。可乐瓶的线索确实有趣,电影从Xi出发丢弃可乐瓶开始,以Xi成功丢弃可乐瓶结束,如此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平凡物件之上,实在是少有的可乐瓶之高光时刻。概念会剥夺物品原有的性质,特别地,会剥夺物品的审美特性。我们看可乐瓶,无非就是可乐瓶,再也不会有其它。多少我们周围的物件是如此呢?多少我们身边的美被概念所剥夺?电影中如实讲道:“他们越想改善生活环境,让生活更简单,生活就变得越复杂……不甘屈服于自然的文明人,发现他必须无时无刻去适应他自己所创的环境”。我们被困于概念的迷宫,物质生活极度丰富却不如Bushmen那样自给自足。“他们生活在平和的世界中”。

这是“哲学入门必看电影”,但我由于知识的匮乏,除了老师的讲述以外,脑海里只剩下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简要地叙述自己的感受,希望能与各位的观点产生共鸣。

我从Bushmen认识可乐瓶到Xi学习文明社会技能的过程中,看到了人的学习行为。原始部落的人见到陌生的东西,首先思索它跟他们已知的东西有几分相似——“它很坚硬,透明得像水”;然后发掘它对于他们有什么作用,例如演奏音乐、鞣制蛇皮、槌碎块根;最后反思自己生活的改变,它的缺点、它唤起他们内心何种贪婪,然后丢弃它。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使用能源,每次能源的革新都带来新一轮工业革命,然后产生污染,我们寻求替代品,最后将原有的丢弃;我们使用通讯工具,互联网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我们乐享新时代的便利,而后发觉自己被奴役,呼吁着要把“罪恶的东西”赶出生活——我们的手机就是Xi手里的可乐瓶。发现与发明的开端略微不同,但过程极为相似。发明又何尝不是一种发现呢?二者都要经历认识的过程。

我爸爸和我分享了他小时候对于拖拉机的崇拜。他看到拖拉机力大无穷、效用惊人,但不知其原理,面对它好似面对一件神物。于是他废寝忘食地观摩、搭乘拖拉机,越看兴趣越浓厚,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就是机械系。

拖拉机对于我父亲,可乐瓶对于Bushmen,是同样的关系。我不禁思考,科学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是否也是这种关系,我们耗费无数精力,追随先驱的脚步(Xi是Bushmen的先驱)所探明的原理,对于更高等的文明是不是如可乐瓶一般的存在?我现在发现“认识的过程”有着共通性,然后阅读相关书籍,这一行为跟发现可乐瓶能吹奏也没有区别。

以上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对于“认识”的思考。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本片崇尚自然生活的倾向。Steyn是知识分子,可他一遇到同龄女性就慌慌张张。他的吉普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却是多次尴尬事件的罪魁祸首。Xi处于非洲最低一级的人类文明,却在影片中当了英雄。“我脑子里的东西是否打扰了你”,是现代社会的荒诞与笨拙。Xi虽然是原始部落的族民,适应现代文明也不成问题。所以影片拿出来对比的是现代社会的笨拙和原始社会的聪慧、现代社会的呆板和原始社会的灵活。

这部电影在崇尚回归自然的基础上,还有着对天真人性的呼唤。Kate的爱情选择了Steyn而不是旅馆老板就是例证。影片里最完满的人物莫过于Xi,他对自己生活的满足——“他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东西”,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都是影片对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完善人格的描绘。孩子们被拯救时旅馆老板抢功的行为相比之下显得丑陋。

我们生活于最美却最丑的时代,我们被钢筋水泥束缚,被概念束缚,被刺激而不是审美包围。我在偶然间惊讶地发现,我们人类的审美顶峰产生于古文明时期,如我们的“风骚”和古希腊神话。那时的物质匮乏,语言这一表达美的工具诞生不久。如今的我们物质极大地丰富、语言极度地概念化,精神却前所未有地匮乏。“有钱可使鬼推磨”,我们什么都可拥有。而Bushmen族人,“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什么可以拥有,就只有树木、绿草和动物。”

最后,我想用陶渊明的诗句作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实在是我们反思当今都市生活的绝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