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友鄰說,大學最好的就是可以随自己的願望看電影,今天我就來一回~

首先,大家别期待《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電視紀錄片”。所謂“電視”,就是把傳主生平掰開揉碎了細講,動辄幾十集。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在呈現葉嘉瑩先生故事的同時也進行着自己的創造。我們不能期待一部兩小時的作品去深挖葉先生的學術經曆,不能認為一個對她沒有了解的觀衆看過了就能對葉老師形成完整的了解。所以你可以說如今眼前的是一個另辟蹊徑的成果,它很現代,用了許多新的手法——越是現代的就越直接地表達意象,比如許多文物、古建、風景的空鏡,比如立體的多感官的叙述方式:圖像和旋律。

往常的紀錄片其實是文字的圖像化,我們看紀錄片就像在看一本書,而《掬水月在手》是在用純粹的影像藝術直接表達主旨。但更直接地表達感情卻讓我們看不懂了。這就需要我們拿掉平時看電影的習慣,直接把你的生活、你的體悟放進來——紀錄片裡的唐代壁畫有幾幅是我在陝博親眼欣賞過的;龍門石窟我也同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拜訪。乾陵的肅穆,故宮在黑白、彩色甚至高清影像裡的舊貌新顔,紀錄片僅僅是将它們展示出來,不加任何闡述。我看到這些就想起自己初見它們的感受,于是古代的氣息就像淋漓水汽一樣撲面而來了。

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是屬于現代藝術的表達。奇妙的是,葉嘉瑩先生正是一位勾連古今、遍遊海内的人。我真的被這種無與倫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紀錄片一樣告訴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讓你自己串聯起看似瑣碎的材料,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正如葉先生講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李商隐”,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葉老師啊。

我還有一個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來,其中飽含着不知從何而來的溫暖,雖然紀錄片的基調是略顯蕭索的。因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現傳主人格的魅力。葉先生在大陸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紀錄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個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讓我們不敬畏地仰望。結尾,她在溫哥華時期的同事說:

“她女兒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陣子,我們在亞洲中心見到她,她迎面走來看到大家,隻是眼眶一紅,但也就這樣了。一個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樣的一個位置,對每件事都有一個統一的态度。什麼人能稱為‘君子’呢?”

影片中講述了葉先生經曆的多場苦難,可聽她吟詠當時的詩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湧出了幸福……

今晚風很大,海面墨黑。而這部影片或許會成為我眼前恒久閃爍的波光,讓我有希望在今後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

摘一首全片中我最喜歡的詞:

鹧鸪天

葉嘉瑩

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癡。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鲸有夢思。

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

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