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逼了,我昨天给这部电影打了三星,看着评分这么高,想泼一盆冷水,结果评分不降反升,从8.8变成了8.9,看来人民群众的眼睛果然是不雪亮的,个体在集体面前的力量是弱小的,注定也是悲剧的。

即便是我会被骂得非常惨,这会是个悲剧,即便破9在即,我也要实话实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的老人的故事,从片中几段短暂的医疗戏和结尾老人生活在疗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阿兹海默症研究领域,患病老人的福利机制已经相当发达,走在世界前沿了。在影片开头,老人的女儿就说要出国很男友一起生活,而他女儿内心也很纠结该不该再亲自赡养老人,因此这部电影的故事设定可以概括为“在西方发达的医疗体系和完善的福利制度下,一位中产阶级得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从而引发的赡养问题”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赡养的伦理道德问题。

从这点本质上讲,这片和达内的《单车少年》一样。达内一直在用底层的挣扎来抨击制度的不完善。直到《单车少年》中所展现的儿童福利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父母甚至可以不用亲自赡养儿童,扔给政府就可以了。政府也会为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找到愿意赡养他们的的家庭。当然这些家庭由于宗教信仰,也会主动去收养这些可怜的孩子,因此《单车少年》同样讲的也是道德伦理问题。

出于爱与道德,《单车少年》里面的女主角会为了自己收养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跟自己男友吵架到了分手的地步。而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最后让少年男主角醒悟,忏悔,再到最终成长。女主角的逻辑是建立在普世价值下的一个正常人的该有的逻辑。

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结局,女儿为了自己的生活,不愿意陪快入土的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甚至非要去英国。我看不出这个激励事件之下的女儿做出来的事情,哪点是她不得不做的?为什么不能跟现在的男友商量不去法国,继续留在父亲身边?我只能理解她女儿的选择是很自私自利,看不到半点人性。但是创作者对女儿这个角色,显然不是这个态度。之所以没办法理解到女儿这个角色的苦衷,恰恰是因为电影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男主角的主观视角上,所谓的第一人称展现病理毕竟是这片的重要的噱头嘛。从剧作严谨性来看,完全没有时间空间交代她女儿心理。

比起社会问题片,这类伦理道德片可以走得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菊次郎的夏天》里面的菊次郎很无奈,因为他出身并不富裕,注定是没有钱和精力去照料年迈的母亲,而只有交给养老院,这是一个死局;正男很无奈,因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小小的他也不能左右成年人的世界,这同样也是个死局,两个主角面临共同的无奈下,报团取暖,一起度过了那个夏天。而《困在时间的父亲》中的女儿,她面临的并不是一个个死局,创作者想让我们也认同她的不容易,却被片中设定的男主角的主观视角所带来的局限性给坑了。创作者想卖惨,但忘了世间的爱与救赎的力量到底会有多强大,而非要刻意地选择一种冷冰冰的处理方式去伦理问题,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