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语,悄悄地说。什么事要悄悄地说,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危险与痛苦。
危险的指向密谋,痛苦的指向承受,女书是后一种,控诉苦难。
女书,一种只在女性间传达、只有女性能看懂的文字。


????《密语者》,不主要讲女书的历史,不讲作为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承,而讲述两位年轻女性的故事。
胡欣,乡村女性,女书最年轻的传承人,经历离婚,面对在女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困局。
思慕,都市女性,家庭教育好,琴棋书画精通,自学女书,可是找了个“重男轻女”的男朋友。他不看重女书,看重她能不能操持家务。
她们如何选择,女书此时在他们的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
胡欣:“当我强大了,女书也就重生了。”
思慕:“女书她就像一个灯一样的,在那儿照着我。”


????这样的回应,很难说评,我更相信女书作为一种情感的记载,其中一种是姊妹。


????一千多年来,女书不为众人所熟知,直到1993年发现的太平天国铜币上写的女书“天下妇女,姊妹一家”。
片中的第三位女书人物,80岁的何艳新,正是胡欣的“忘年姊妹”,两人走故地,聊旧事,互相通信,老姐姐关心的还是小妹妹,什么时候会有男朋友。


????正是类似这样的内容,引起一种批评的声音,称看此片容易愤怒,片子所展现的男人比较大男子主义,比较“恶心”,而胡欣和思慕都不是现代女性,一味绥靖、忍受,老姐姐何艳新也是一位旧社会受苦的女性。


????这是对电影有批判现实导向的期待,希望纪录片里的女性成为一种标杆,引导看的人向往,从而净化道德。


❗️我能理解这种看法,但不一定认同。在我看来,当然需要批判性很强的片子,但本片所呈现出来的更为立体和丰富,正如胡欣和思慕一直还在密语中往下去生活,在迷茫、痛苦中去往下一步走,胡欣要不要找男朋友?思慕有没有走出那个男朋友的阴影?这是她们自己去回答的,也是片子留给观众自己去回答的。


✍️纪录片不提供生活的标准答案,它更多是可能性。


????当然,从另一种角度看,我也看到有一些观点,看到同样的内容,并不是感到愤怒,而是觉得讽刺,摇摇头觉得可笑,反倒生出同情、理解。


????如同这部电影,女书本身也携带着多义性,女书的形状像丰收的稻穗,也像锋利的刀锋,观者心中有什么,自然在片中看到什么。


????鲁迅先生论述《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的万花筒,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


????在消费主义的时代,能够看见真诚的画像已很难得,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应该多给胡欣、思慕这样的女性一些宽容和理解,她们身上所能够展现的,当然远非一部纪录片装得下:女书/女人,青年女人/老年女人,女人/友情,女人/男人,非遗文化传统/现代消费文化,城市/农村,在片中形成一组组对应的关系,远非一两句话说得清。


????但是片中所展现的,确实是不做作、不矫饰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片尾的女性群像,它所呈现的,恰恰是具体的个人,并不指向某些标签的群体。对于纪录片来说,它已经完成了文献记录的第一重功能。

一旦多个人看到,多个人了解,不管对于女书还是这两个女人,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便算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