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差评,感觉大部分的差评都在拉着人拖进了一场奇怪的辩论里:关于单亲妈妈到底惨不惨的辩论。
后来我发现这个辩论的目的是比惨,王铁梅她的生活环境和别的单身妈妈比起来不惨,那么这部电影就悬浮,这不是一部好电影,而是一部样板戏。
我觉得这思路不对,欣赏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比惨。如果电影故事中的主角比刻板认知中的人物惨,就拒绝去体验其中的故事情节,我觉得这是傻子干的事,反正我绝对不干。
而且,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根本就不是王铁梅惨不惨,单亲妈妈该不该惨,我觉得单亲妈妈都是一种标签。
而我真心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第一次在大陆电影里,看见了多个复杂的女性角色。
比如,王铁梅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她刚强、独立、讲义气,帮助小叶,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务。但同时她也有很明显的缺点,比如控制欲强、过度保护,越过女儿去与班主任投诉对女儿不友善的同学,插手女儿的人际关系,在和小叶起冲突的时候也会口不择言。
她绝对不是一个满分全能至善至圣的单身母亲,而正是这一点,我决定喜欢这部电影。国内终于有一部电影在讲述鲜活,真实的女性了。
以及聚焦于讲述人与人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再冲突。
两位男性在餐桌上大搞“雄竞”,但转头坐上专车,语言继续暗流涌动,可小马又给“对手”赖以赚钱生存的订单点了五星好评。
王茉莉埋冤铁梅没有带她出过国,发脾气说长大以后自己就会像小叶一样“恋爱脑”“倒贴”。冲突升级,母女两人僵持不下,小叶突然滑跪般冲到茉莉面前颤抖着请求:“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这个缺爱的女孩为了平息冲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倒贴”且一无是处的大人。她的存在就是错误,她向坐着的王茉莉,以半跪的姿态承认错误。
那一幕看得我心一颤,小叶的人物活了,她那一跪,跪出了所有恐惧冲突的人们的心理状态——请停止争吵吧,哪怕由我来为自己完全没有犯过的错误,磕头认错都好,只要你们停止争吵。
看得我眼泪都要流出来。
我觉得确实这部电影有许多地方值得再雕琢,但是它为国内的女性主义电影们踏出了奇妙的第一步。它接住了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点出了庞大而无奈的“结构性压迫”,在这种压迫下,每一个人都有几分荒诞,但无人罪大恶极。
它记录了女性正在萌发的自我意识,告诉王铁梅们不需要去以悲情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女性内部相互之间的吐槽:铁梅吐槽小叶恋爱脑,小叶吐槽铁梅选了配不上她的小马。
而这一幕的剧终,又交给我们一种更宝贵的,温柔的觉醒态度:当一个能够给他人鼓掌的人不羞耻。
当所有人都抢着上台,成为那个“特长”“特长特特长”的时候,还有人能在台下心悦诚服地为他人的精彩鼓掌,这就是一件美好的事,这就是比拽出一堆硬背的影评术语给差评要有爱和高尚。
面对这部电影,我这个观众反正选择鼓掌。
我觉得学会鼓掌,比拽出一堆硬背的影评术语到处给差评装逼要有爱和高尚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看完这部电影,深夜激情在线安利给剑道场同好们
昨天从道场回来就开始感冒。因为喉咙疼摸了一天的鱼,正好打开一位朋友看了我学剑道的戴面过程之后给我安利的这部电影。看完以后特别感谢在今天,在此时此刻遇见这部电影。在剑道当中充满了让我想放弃的时刻,也有和电影中典子学习茶道一摸一样的经历 ...
心理学“白板假说”、“先天假说”之争,与Soul的世界设定
让我特别惊喜的不仅是整部电影美轮美奂的场景、爵士乐和深远积极的价值观,还有Soul当中的U学院设定也符合了儿童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性格的探索。在U学院中每条灵魂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性格,集齐性格和火花之后才会被允许投放到地球的设定看似童话, ...
一位女哲学家|精神分析家的传记片,留下的最大卖点是尼采狂热地爱过她,难道这不可悲吗?
整部片子都让我挺迷的,总得来说就是莎乐美一出场,片中所有男性人物都会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爱上她,哪怕是她七十五岁快要死的时候来给她写传记的作家也有莫名的情愫。但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历史上的莎乐美的确带有这样的buff,最过分的是,电影 ...
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失去都是悄无声息的
艾利欧的失去奥利弗坐上火车,千篇一律的矮胖车检员挥着手,火车开启。两人无对视特写,无配乐。光明节,窗外飘雪。艾利欧从电话里听见”我订婚了”无穿插奥利弗生活的蒙太奇,遥远的电话,告知而已。玛兹亚的失去红裙与自行车匆匆而来“我还是你的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