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赴约前,赶due般看完了陈丹青老师的《局部2》,又如赶due般在一个平常的二月的第一个周日,六个小时不吃不喝狂奔在the Met。
看之前以为《局部2》里讲的都是the Met里的艺术品,但实际上是以the Met的艺术品为主线,再以艺术品的作者为纵线,铺展开叙述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艺术品。
另外,看之前以为《局部2》会是非常硬核的干货内容,想着趁机顺便恶补一下艺术史,但实际上十六集就这么不知不觉沉浸和愉快地看了下来,且这个过程,时常感到感动和惊艳。
我惊讶于陈丹青老师的独特视角,他的视角,仿佛变成了一盏聚光灯,在幽暗的馆内,随着他的脚步,安静地被放在艺术品面前。突然啪的一声,聚光灯下的这束光,均匀温柔地打在每件艺术品上。这种感觉很放松且有安全感,非常像挽着父亲的手臂,听他讲故事。
我沉醉于这盏聚光灯下,陈丹青老师对不同艺术品的细节上的捕捉,我太欣赏他对作品的甄选,太喜欢他对每一件作品的独特见解。虽然这和看之前的预期—系统地学习一下艺术史,和跟随逛了三十多次the Met的专业画家学习如何鉴赏艺术完全不一样,但收获了全新的逛展的视角,和百分之一千的激动和期待。
陈丹青老师好幸福啊,去了三十多次。
以下的内容大篇幅借鉴了豆友 @Blue Glue 对《局部2》整理的笔记,真诚感谢整理,省去了大量做笔记的时间 (原博: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92723/?_dtcc=1)。为了完整性,此文在引用了筛选(小幅删减)和编辑后的大量原博的基础上,另外补充了一些我整理的笔记和拍摄的照片(为了区分,以下加粗内容为原创)。
第一集《曼哈顿第五大道》
埃及神庙馆,叙利亚房间,中国苏州庭院
华莱士夫人承诺永久供应大都会美术馆的四束花
补上《皇后脸部碎片》(黄色碧玉)
第二集《规范与偏离》
偏离规范的写作是好的写作
古代艺术的不自觉、半自觉的偏离
卡拉瓦乔用市井屠夫做模特画宗教题材,不美化
偏离十五世纪以来形成的宗教题材规范
伟大的自我偏离,同时丰富了规范,伦勃朗 晚年一批自画像偏离早年的自己的规范
委拉斯凯兹 侏儒系列 画皇帝的方式画侏儒
“我不创造,我发现。” —毕加索
十九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偏离规范,到二十世纪更甚。
而所有规范代表的是权力
《印象派的敌人》 马萧
《聆听圣婴的圣女贞德》勒帕日1879
丰富细腻的技巧
补上《十月,收获土豆》1878,勒帕日。
第三集《昏睡与醒来》
能品、逸品、神品,沙龙画家,几乎全是能品的画家。
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法国的绘画系统,相继由达维特、安格尔创立起来。
比印象派稍早的,游离于沙龙派规范的一批人:库尔贝、杜米埃、巴比松画派
库尔贝头一个草莽英雄,“现实主义帐篷” 首先公开宣称不画圣经和神话,我不画没见过的东西
巴比松画派,毕沙罗敬爱柯罗,他们的画有真气,他们是描绘欧洲千年农耕图景的最后一批人。
托马·库第尔《肥皂泡》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批人,而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在今天也已过时。
补上《圣.维克多山》1882-1885,塞尚;
《秋日的剁草》1873,米勒。
第四集《易县的罗汉》
十六尊河北易县三彩和尚 (辽代 )现今在世界各地,中国无一尊。
罗汉以人而作,脸上有着不容辩说的傲慢,处于信仰的痉挛中
莫高窟 盛唐
中国佛教艺术起于汉代,魏晋隋唐达于极盛,到宋慢慢没落,罗汉画罗汉雕塑兴起。公元十世纪以后,中国古典雕刻的三度空间雕刻观念消失。
《中国美术史》陈师曾:五代和宋初,王齐翰、张元简主张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
北宋,李公麟、贾师古将其升华,开启佛教艺术新局面。
《昭陵六骏》唐
山西晋祠泥塑 北宋 梁思成 熊秉明 这些欣赏都是从西方的角度来欣赏的
第五集《离开祭坛的祭坛画》
文艺复兴 意大利 《蒙娜丽莎的微笑》
《庭院里的悲》、《宾托·阿托维蒂肖像》拉斐尔·圣齐奥 《照镜的维纳斯》、《戴红帽的男子》提香·韦切利奥 《维纳斯和音乐家》《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乐园》 《圣殿里的耶稣》 乔万尼·迪·帕罗
透视法之外,还有许多绘画手段,平面性、装饰性、图案分割之美,手法的天真拙朴。
观看,惊喜不需要道理。
祭坛画脱离了祭坛,现今绘画表上框展览于美术馆,绘画的美术馆崇拜
第六集《离开寺庙的药师》
《药师经变图》元
《朝元图》元 山西永乐宫
东平后屯墓室壁画 汉
中国壁画起于汉代,魏晋唐宋达于极盛,阎立本、李思训、张僧繇、吴道子、《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卢棱伽、《八十七神仙卷》杨庭光
《桃园仙杖图》北宋 武宗元
《炽圣光佛经变图》元
第七集《眼前的麦田》
《伯利恒的普查》1566 老彼得·勃鲁盖尔 《叛逆天使的堕落》1562 《孩子们的游戏》
《受难之路》
风俗画、历史画在18、19世纪成型,而16世纪的荷兰绘画,是最早能够表现世俗生活的。
《屋内的农人》勒南兄弟,18世纪,描述世俗。呆坐、质朴、优雅,一声不响在那发呆。
呆像是古典绘画富有意味的美,而19世纪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意图、批判意识,也传染到绘画。
《收割者》1565 这一系列画是西方绘画的分水岭,人文主义开始带到宗教绘画中。根据实景画画,没有把本地景色理想化。
《豳风图》北宋 李公麟
第八集《妩媚的暴徒》
《音乐家》1595 24岁 《圣彼得》、《大卫和歌利亚的头颅》1610晚期卡拉瓦乔
《酒神》1595 《拿果盘的男孩》1593 《果篮静物》1595
画面里面有此前人画不曾有过的爱慕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惯有模式在他手里终结。他半自觉的萌生的所谓“现实主义”,他的写实性和库尔贝的题材的写实性不一样,他绘画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勇敢,生动可性却仍然沐浴在神性光辉中。
他创造性贡献,画出了昏暗和聚光的对比。在他之前的提香和丁托列托多少为画面增加了一些空间感,而他使画面主要人物都被一束聚光照亮。
十四五世纪湿壁画、蛋清画的平面感—巴洛克绘画的纵深感,这期间卡拉瓦乔作的天才的过渡。
对卡拉瓦乔的讲述真是太棒了,《大卫和歌利亚的头颅》中的头颅是《音乐家》右二,也是自己。
第九集《优雅的暴行》
西洋人喜欢画暴力,中国人喜欢画江山。
水浒叶子的对女子的酷刑,是儒家的传统礼教。
《地狱变》五代 敦煌 榆林十九窟甬道北侧
《平定准格尔回部得胜图》清乾隆 郎世宁等绘
西洋人2000多年前,就热衷表现搏斗厮杀 《巨人的战役》
《尼科诺·达·科伦蒂诺在圣罗马诺之战》1433 《契阿尔达被杀下马》1435保罗·乌切诺
摄影传到中国,拍摄屠杀的也还是西洋人
《欧罗巴被劫》1618 鲁本斯 《艺术哲学》傅雷
《萨宾妇女的干预》1796-1799 雅克·路易·大卫 《强掳萨宾妇女》1634-1635普桑
《拉奥孔》
《赫拉克利乌斯和科斯罗伊斯之间的战斗》1452-1466 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文艺复兴,越来越多战争画面出现,各个姿态优雅,而且都追求数学般的均衡结构。吸引画家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战争的壮丽。
尼古拉斯·普桑,开创了学画画第一步画古希腊石膏像的传统。他的画的每一处都是冷静的,克制的。同样的颜色,在他的画面所赋予的优雅法国性。
法国,蒙田、巴斯卡、几代文学家,精于品尝,把玩修辞。十八九世纪,法国绘画出了大量人才,大卫、安格尔、德拉克罗瓦、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都可以找到普桑,他是法国绘画公认的教宗,对十八九世纪的绘画影响,开启了法国绘画的风神。
塞尚和马蒂斯还会专门去普桑绘画的地点描绘他画过的风景,德加临摹他的作品。
早期德加热衷于古希腊理想
第十集《凝结层的魅力》
二战以来多回顾展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女子》1657 绝对沉默的画面
荷兰画派,最早表现世俗日常的生活。
《炉火边睡着的老人》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哈尔斯
《代尔夫特房子的庭院》1658彼得·德·霍赫
只是叙述、不是艺术、更不是神品
《瞌睡的女仆》1656 《绘画寓言》1667
过渡刻画,留下的凝结层的质地。他无意中给毯子、陶罐画的丰富的颜料层,属半自觉。
维米尔的画仿佛有种穿透力,越过屏幕击中我,太美了。
笔记里都是未呈现在the Met里的作品,所以这里补上全部在the Met的四幅,《持枇杷的女人》,1662-1664(参观时未展出)。《少女肖像》,1666-1667。《拿水壶的女子》,1662。《嗜睡的女仆》,1656。
第十一期《白热化的羞辱》
《巴迪侬画室》1870 马奈,八次联展一次都不参加,但是大家还是认他。
1861-1865 马奈创作的盛期
那个时代的现代绘画,关心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马奈之前,画的故事、神态、表情最重要,马奈之后,边缘的物品同样有趣。
《死去的基督和天使》1864 《被士兵嘲笑的基督》1865 唯一两次设计宗教题材
“油画颜料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画肉。”—德库宁。
库尔贝曾在《画室》中以厚重的凝结层的女人体使大众惊讶,而马奈用这样厚重的凝结层描绘基督,是欧洲绘画的第一次。
更早的溯源,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战神》1640,是十七世纪异常大胆的稠密覆盖度。
马奈当初的贡献是率先描绘都市生活,后期受嘲讽,画作骤然减少。
《马奈夫妇》德加
摘自陈丹青老师讲述《死去的基督和天使》:“马奈画这幅画的动机,并不在宗教,他画的是一个男人的尸体,他对尸体皮肤的泛青和灰黄色,这才是他的兴奋点,当然,他也是试着画出了天使的哀伤,但那是一种符号性的哀伤,并不是他自己也动了感情。顺便一说,这天使的脸部和手指异常概括潇洒,和基督厚实的凝结层发生绝佳对比。总之,这是比《奥林匹亚》不动声色的裸体走得更远的实验,马奈借耶稣的名义发动了一场颜料层的盛宴,这就是现代性,这就是19世纪在巴黎,由马奈萌芽的“前卫性”。”
另外,补充马奈的《划船》,1874。
第十二集《所恨古人不见我》
“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张融 唐书法家
明 董其昌 变古人于自己,又变自己为古人
《孝经图》 、《豳风图》 北宋 李公麟 《晋文公复国图》南宋 李唐 《胡笳十八拍》明 佚名 《乞巧图》北宋 《拙政园图册》明 文征明
《辋川别业图》清 王原祁 《溪岸图》五代 董源
《潇湘图》董源 董其昌题跋
董其昌是中国山水画公共秘书 “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赵孟頫
中国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做减法
(以上笔记中的画无一在the Met)
补上《乞巧图》北宋,佚名;《拙政园图册》明,文征明;《溪岸图》五代,传董源;《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黄淮交流,清,徐扬等。
(但中国馆的画经常会交替更换,每次去可能能看到的画不一样,因为“根据科学鉴定,纸本作品展示时间过长,会折寿甚至毁损,所以西洋馆的素描,中国馆的纸本绢本,展三五个月就得收进库房休息,好在中国馆的收藏实在太多了,一年四季定期更换。”)
第十三集《郑重其事的肖像》
早期摄影,曝光慢,拍照的人被拍的人,各个郑重其事。
《雅各-路易·勒布朗夫人肖像》让·奥格斯太·多米尼克·安格尔 追求古典拉斐尔的时代,成为了变形的画家 《安格尔与面料》
《佩特鲁斯·斯克里维留斯》 、《安娜·范·德·阿尔》1626哈尔斯
当时出门远行的人,怀揣一种铁板肖像
《托马索·波提纳利》 、《玛利亚·波提纳利》1470 汉斯·梅姆林
当时流行的三联画,中间有圣经画,年代一久就省去了中间的圣经画。
摘自陈丹青老师开头的惊艳我的一段话:“现在的彩色婚纱照,我以为很难看,好看的是黑白婚纱照,那种好看,有一个神秘的理由,就是黑白,还有一个更具体的理由,就是,郑重其事。”
第十四集《草稿与正稿》
《奥利瓦雷斯公爵肖像》1635委拉斯凯兹
《西欧近代画家》文杜里
《干草车》康斯坦布尔
音乐的排练 鲁宾斯坦演奏肖邦 梅兰芳排练 绘画中国画不能修改
第十五集《绘画与时间》
《胡笳十八拍》唐 刘商 改写 自蔡文姬 东汉末年 明 佚名画家仿宋长卷
“好画不但容纳时间,还创造时间,画完后,随时间所拥有,而且一直跟着时间走”大卫·霍克尼
耶稣出生地 伯利恒摄影
《晋文公复国图》南宋 李唐
绘画不会说,也不会动,但绘画更持久
第十六集《艺术与大众》
《狡兔之家》1905 毕加索 《梳头的女子》 、《演员》 1906年以前的“蓝色时期”
艾略特、马蒂斯、毕加索和黄宾虹、齐白石同时代。
《戴帽子的女人》1905 《生之喜悦》1906 《开着的窗户》1905马蒂斯 同期已开启“野兽派”作风
《格特鲁格·斯坦因肖像》1905-1906 毕加索从马蒂斯画中受到的刺激以后的新起点,走向“现代主义”的最关键的突破“立体主义” 《亚维农少女》1907
塞尚切割形体的方式,一种非欧洲的绘画平面感。
现代艺术取决于直觉和本能,“大众”一词从印象派开始,意味着过去的、不变的美学传统。
陈丹青老师在《局部2》中几乎未提及梵高,但因为挚爱梵高,所以附上the Met里拍下的作品(不全)作为压轴,混迹其中还有五幅莫奈,以此致敬留念。
虽然没有机会看到一部分《局部2》里出现过的想看的画(未展出原因不明)(尤其是那幅卡拉瓦乔的《音乐家》,和马奈的那幅《死去的基督和天使》,有机会真想亲眼近距离观摩一番,实在是太期待了),但这份看似不完满的快乐和感动依然可以回味很久。The Met, see you next time!